黄颡鱼
1.池塘条件:黄颡鱼对于池塘条件的要求不高,面积1300~6000平方米的零星小塘均可用来养殖黄颡鱼。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养殖用水标准;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水深1.5米左右,按0.2千瓦/667平方米配备增氧设备,以保证养殖全过程不发生缺氧现象。
2.放养前的准备:投放苗种前,新旧池塘都必须清整消毒。老池塘应清除过多淤泥,一般保留10厘米厚即可。667平方米用100~150千克生石灰干法清塘,尽量使池底泥土与生石灰混合,以彻底杀灭病原体及野杂鱼等。曝晒一周后注水80厘米,进水口应设置30目密网进行过滤,以防野杂鱼进入。施用发酵后的有机粪肥(畜禽粪与生石灰、磷肥混匀堆沤发酵而成)以培肥水质,667平方米用量为150~200千克,老池塘可适当减量。
3.苗种放养:大规格的商品黄颡鱼市场前景一直被看好,因此,应选择放养大规格鱼种进行成鱼饲养,规格为30克/尾左右,放养密度为667平方米1500~1800尾。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同时可搭配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花、白鲢。放养规格为50克/尾,放养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白鲢150尾、花鲢50尾)。一般在每年4月下旬投放,搭配的花、白鲢鱼种要在黄颡入池半月之后再投放。
4.饲料投喂:饲料配制: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主要摄食小虾、小鱼、鱼卵、部分水生昆虫及水生植物等,人工养殖可投喂鲜活的动物性饵料。近年来,使用配合饲料进行驯养取得了成功,证明人工配合饲料完全可以替代鲜活饵料进行黄颡鱼的成鱼饲养。人工饲料由进口鱼粉、肉骨粉、血粉、豆粕、菜粕、干鱼虫等原料与饲料添加剂配合而成,前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在34%以上,脂肪4%;后期可用小杂鱼粉替代部分进口鱼粉,蛋白质含量在30%,脂肪6%。投喂的饲料必须新鲜无霉变、酸败。
驯化投喂:野生黄颡鱼昼伏夜出,喜在夜晚觅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5~7天驯化,可做到白天上台摄食。人工投饲驯化在鱼种入池2天后进行,投饲时配以固定的信号,定点、定时投喂。经耐心驯化5~7天后即可正常摄食;若投放经过驯化的鱼种,在鱼种入池第二天即可正常投喂,投饲方式有人工投饲与机械投饲两种。
投饲量:整个饲养期间的投饲方式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6月,每日投饲3次,日投饲率为3%~5%;第二阶阶段为7~9月,日投3次,投饲率为2%~3%;第三阶段为10月以后,日投2次,投饲率为2%。具体投饲量应根据天气与水质情况进行调整。在第一、第三阶段,建议采用饱食法,即上台摄食鱼90%离台后停止投食;第二阶段由于天气炎热,水质易波动,建议喂“九成饱”,即上台摄食鱼80%离台后停止投喂。
此外,黄颡鱼口裂较大,所以饲料粒径要相应加大。开口饲料的粒径为2.0毫米,成鱼饲料的粒径可达5.0毫米以上。选择投喂浮性饲料,可提高饲料利用率。若投喂的是沉性硬颗粒饲料,则要求颗粒在水中有15分钟的稳定性。
5.水质管理:在黄颡鱼饲养过程中,水质管理是关键。5~6月应每月注入新鲜水30厘米,6~9月每半月换水15厘米,水深保持在1.2~1.5米。6~9月坚持每隔15~20天,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加水调配成溶液后全池泼洒1次,以净化、消毒水质,减少有机悬浮物。每半月在食物和增氧机附近使用5千克生石灰(或2千克漂白粉)局部处理1次。坚持观测水体藻相和藻类浓度,根据池塘水色确定无机肥(尿素、过磷酸钙、磷酸二氢钾等)的用量,调节水体肥度,保持透明度在30~35厘米;根据溶氧量和天气、水质等情况,灵活适时使用增氧机;晴天坚持凌晨和午后开机1~2小时,阴雨、闷热天气要延长增氧时间,使溶氧量保持在3毫克/立方米以上。
6.病害防治:黄颡鱼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只要严格按照要求控制水质,做好常规消毒、预防,一般很少发生病害。黄颡鱼是无鳞鱼,对常用药物的忍受力不及有鳞的鲤科鱼类,因此要以预防为主,治疗时尽量使用高效、低毒药物。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中草药、光合细菌、免疫多糖、复合维生素等药物,制成药饵投喂,可增强黄颡鱼体质,提高肌体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在捕捞、放养、运输等操作中尽量避免损伤鱼体,以防感染水霉菌。对于已感染了斜管虫和车轮虫的病鱼要准确使用0.7毫克/立方米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进行泼洒治疗。高温季节如果发生出血性水肿病,要连续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2次,同时投喂药饵,治疗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