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农膜回收利用:“白色污染”变绿色发展

发布于2025-01-19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编者按:秋收结束后,下一个生产周期之前,除了秸秆需要处理外,上一茬使用过的农膜也要及时清理回收。农膜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难题,其资源化利用也可实

  编者按:秋收结束后,下一个生产周期之前,除了秸秆需要处理外,上一茬使用过的农膜也要及时清理回收。农膜回收利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白色污染”难题,其资源化利用也可实现“变废为宝”,对于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在:重使用,轻回收,农膜残留导致“白色污染”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引进了第一块农用地膜。从那时起,在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农用地膜开始在我国得到大面积应用,并逐步成为继种子、农药、化肥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应用,地膜覆盖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农艺技术之一,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农膜覆盖在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稳粮增产上发挥着至关重要、难以替代的作用。在全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甘肃,随着农用地膜的应用,农业科技人员相继成功研发推广了秋覆膜、顶凌覆膜、全膜覆土穴播旱作农业技术,且得益于全省粮食结构的调整和旱作农业技术大面积推广,甘肃的粮食生产不仅彻底告别缺粮的历史,而且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

  一块地膜,何以能让原本干旱贫瘠的土地发挥出如此巨大的粮食生产潜能?对此,长期从农用地膜研究的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严昌荣认为,地膜覆盖具有增温、保水、保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杂草生长、减轻病害等作用,可帮助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

  “地膜覆盖能够使土壤日均温能增加3到5度,而且改变了水分的循环过程,减少无效水分的蒸发,这些对保障我国尤其是旱区有些作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严昌荣说,但同时,我们研究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应用,农用地膜残膜污染的区域与地膜使用的区域完全是重合的。

  农膜残留会产生怎样的污染?对此,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如果地膜在土壤中残留,首先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导致土壤板结;其次,会影响种子生长发育,甚至影响到一些农作物的质量应用,比如花生虽然是优良饲料,但由于土壤中的农膜残留会导致水分的持续蒸发,影响花生的生长和利用。

  针对目前农用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的误区,严昌荣认为,合格的PE地膜不含有塑化剂,土壤里含有塑化剂的问题,与地膜无关;同时,也没有证据显示,农田地膜中的某些成分会进入到我们的食物链中。

  2 出路:杜绝超薄地膜,提高回收利用率

  日前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推进农用地膜综合利用现场会上,来自地膜重点应用省区的代表们普遍认为,做好废旧地膜回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采取源头控制和高效回收“两条腿走路”的防控策略。

  “首先在地膜生产时,就要严格制定相应标准,如杜绝超薄地膜,只有地膜的厚度、拉伸度够了,才能捡拾得起来,要在一开始就为回收做好准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袁雅梅说。

  新疆是全国农用地膜使用面积最大的省区,地膜被广泛应用于棉花、加工番茄、玉米、蔬菜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中,同时,这里也是我国地膜残留污染严重的区域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上,新疆也不断加大对农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资金投入力度,在全疆40个县市内实施污染治理的试点示范建设,特别是宣传、引导企业生产厚度在0.01㎜以上的地膜,鼓励农民使用加厚地膜,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从源头上促进残膜回收利用。2014年,新疆还出台了《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强制性地方标准。

  事实上,通过立法来提高地膜质量标准、提高回收率,加强地膜应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已成为许多省区农用地膜应用和推广的一个现实选择。建立健全地膜回收、加工的体系,走资源化再利用的路子。针对农民环保意识不强等问题,河北在多形式开展宣传培训的基础上,多渠道争取资金,用于支持标准厚度农膜应用和废旧农膜的回收。黑龙江省则通过积极争取,建立了15个残留地膜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在两大平原区内,以一个县为重点,改扩建或新建废旧塑料加工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在每个县区几个中心乡镇由企业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站,有偿回收废旧地膜,并统一打包运往加工厂进行再生资源利用。

  “地膜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涉及方面广,治理难度大。”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衍亮说,为了做好农用地膜污染治理,全国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总结推广各地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到2020年,实现当季农膜回收和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3 未来:积极开展可降解膜的应用研究

  除了做好监督管理、回收和再生利用之外,研发可降解地膜来替代PE地膜,是探索解决农田残膜污染的最佳途径,这能够做到从源头解决地膜残留问题。但是,可降解地膜的应用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虽然在我们当地已经试验了四年多,但由于影响因素过多,可能还要进一步试验对比才可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生态能源环保站农艺师刘宏金说,可降解地膜对环境污染小,但成本高,导致产品价格相比普通地膜要高,这给普及推广带来了一定难度。甘肃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唐继荣认为,“由于各地气候环境不同,农业生产的条件有差异,因此各地地膜的降解时间长短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甘肃大力推广秋覆膜技术,是在秋季覆膜后,到次年开春三四月才播种,而有些可降解地膜还没等到播种时节就自动降解了,因此根本没法用。”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地膜还存在产品的稳定性不够,降解的主动性比较差等问题。

  “由于可降解地膜降解和应用的复杂性,同一配方的降解地膜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作物有不同的降解表现,必须通过应用研究才能推广使用。”严昌荣认为,可降解地膜的研发要在原材料、配方、触摸工艺上有所突破,另外,使用生物降解地膜要做到与地域,农业生产条件进行有机结合,要加强地膜覆盖技术适应性的研究,积极探索解决“白色污染”的新途径。

  农膜回收要过三关

  ◇厚度、韧性达到标准◇财政给予补贴◇废旧农膜有去向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现状而言,除了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尝试推广可降解农膜外,大部分还是以农膜回收为主,那么,要回收农膜,需要有哪些条件呢?

  首先农膜在厚度、韧性上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过于薄的农膜强度差、易碎,使用一个生产周期后在土壤表层呈破碎状态,回收基本不可能。按照1992年我国制定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生产标准(GB13735-92),其规定的农用地膜厚度最低标准为0.008毫米,且允许极限偏差上下浮动0.003毫米,目前我国部分省市鼓励推广厚度为0.01毫米的地膜,可以多年使用,并适用于各种揭膜技术,也符合农膜回收再利用的条件。

  其次,目前我国鼓励农民自行回收地膜,大部分农膜使用省份在每个乡镇设有农膜回收站点,农民把农膜收集好送往回收点。和过去相比农膜散在田间地头相比,回收农膜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工,所以财政补贴鼓励回收旧膜就十分重要。兰州市榆中县采取的是以旧换新的做法,从2013年开始省市县三级财政补贴地膜使用,在旱地平均一亩田使用6公斤地膜,约70元钱,财政补贴近三分之二,个人出25元,这种财政补贴地膜被称为“指标膜”,即必须以2∶1的比例以回收旧膜换新膜购买指标,以6公斤新膜为例,需要农民以12公斤的旧膜和25元才能换购完成。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回收农膜的积极性,同时也减轻了厚农膜使用的成本负担。“自从推行以旧换新政策后,我们省市场上低于0.008毫米厚度的农膜基本上消失了。”榆中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光全说。

  第三,回收的废旧农膜要有去向,不能进行二次污染。据了解,废旧地膜综合利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进行粉碎、清洗后,通过热融、挤出生产再生塑料颗粒,利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生产PE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带等;二是将回收的废旧地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树篦子等再生产品。废旧地膜存放在各乡镇的回收点,由回收企业以一定费用回收拉走,同时企业承担运输费用。

  从地膜捡拾到回收到资源化再利用,这是一条农膜回收的生产链条,如果能逐步完善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农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将得到解决。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