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期货农业时代还有多远 棉农不用再去“赌”市场

发布于2025-01-22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1.有了籽棉 期货,棉农不用再去赌市场 在董家湾村村民眼中,董元法可是个老棉花了。 董家湾村位于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是当地的一个棉花主产区。今年56岁的董元法,从18岁开始

 

  1.有了籽棉“ 期货”,棉农不用再去“赌”市场

  在董家湾村村民眼中,董元法可是个“老棉花”了。

  董家湾村位于湖北省枝江市七星台镇,是当地的一个棉花主产区。今年56岁的董元法,从18岁开始种棉花,一晃已经将近40年。

  多年的植棉经历,让老董充分感受到了市场的威力。“种棉花用不了啥机械,要比种别的庄稼多费不少力气,辛苦大半年,就指着秋后能卖个好价钱。可市场价格实在把不准,一涨一落,腰包里外得差不少呢。”

  2010—2011棉花年度,国内外棉花价格出现了罕见的“先翻倍、再腰斩”的剧烈波动。暴涨暴跌的市场,让不少棉农吃了亏。可董元法在那一年不仅没损失,还多赚了不少。逆势赚钱的“法宝”就是籽棉“期货”。

  董元法说,2011年,他和湖北白银棉业下属的棉花合作社签了4000斤的“期货”订单,约定每斤价格6.5元。他的10亩棉花地,一共收了6000斤籽棉。“那年棉花价格跳得厉害,到跟合作社结算时,市场价格就剩4.35元/斤了。我这4000斤的订单一下就多收入8600元。当时真是保守了,要是多签点儿,还能赚得更多。”至今提起这事,老董还是为自己当初不够大胆而后悔。

  籽棉“期货”并非期货市场内一个正式的交易品种,实际上就是棉农们跟合作社签订的订单。湖北白银棉业集团农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李春介绍,和一般订单一样,籽棉“期货”合同中也规定棉农要按时按量将符合品级要求的籽棉,按照合约价格出售给合作社。

  但与普通订单不同,在这种订单里,企业已经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提前锁定了农产品的销售价格。签订合同的目的,在于合同收购量和套期保值量基本相当。合同中约定的收购价格是根据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价格倒推确定的。为了控制农户履约风险,合同要求农户在签订合同时,向合作社缴纳相当于合同金额15%的保证金。李春说,“这种模式等于农户间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了风险管理,稳定了收入。还没播种,就已经知道棉花的销售价格了,不用再去赌市场。”

  事实上,除了提前锁定销售价格外,董元法还可以从合作社得到统一供应的种子、肥料。种植过程中,合作社通过组织技术培训会、建设高产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也通过建设短信平台,向农户发送棉花生长特性及田间管理要点、棉花现货市场动态等信息,并在籽棉上市时指导农户按级分摘、分晒、分储、分售。“之所以这样做,是要从源头上控制质量。有了好的质量才能保证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才能通过订单价格反馈给农户。”李春说。

  2.活用期货,为“订单农业”上保险

  如今,全球农产品市场已经进入价格波动剧烈的高风险时代。随着国内外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相互传导,我国农业也进入了高投入、高成本和高风险的阶段。自然风险、质量安全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对于农业生产经营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农业的平稳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风险的防范和管控。传统农业生产中,小农户面对大市场,难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冲击。针对这种弊端,订单农业的兴起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农户的收入和心理预期,但在实践中,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很大程度上被转嫁到企业身上。市场价格高时农户违约风险高,市场价格低时企业面临亏损。

  针对这一问题,近年来,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始在订单农业的基础上,探索期货农业这一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即将期货市场引入农产品种植、采购、加工、销售等生产经营过程中。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湖北白银棉业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期货”合作模式。

  专家认为,期货农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形成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通过订单将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联结;一方面,通过期货将企业和期货市场联结。李春说,“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发现价格,更合理地确定订单价格。订单价高时可以稳定农户收入预期,价低时可以帮助农户调整种植结构。同时,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锁定利润。”

  期货农业另一优势在于风险转嫁。市场风险是永恒的。农业生产面对的巨大市场风险不可能因为引进期货而彻底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企业在期货市场上的套期保值操作,将企业和农户之间的风险转嫁给期货市场。从国外经验看,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配合,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

  期货农业还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期货市场对于交割实物有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按照国标或期货交易所规定的标准,农业产业化企业会致力于提升生产技术、工艺,提高质量。政府及农业生产主体也会加大在水利、科技、机械、良种培育等方面的投入,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进而带动产业升级。

  3.完善政策,创新工具,加强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日前表示,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已上市21个农产品期货品种,覆盖粮棉油糖的品种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品种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涉农主体利用期货市场来管理生产经营,并与其他金融工具对接,实现了有效的风险管理。

  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农业风险管理和服务体系仍不够健全,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三农”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破解。

  就白银棉业这种“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而言,虽然设计了保证金制度规避农户违约风险,但仅依靠现有的期货工具并非万无一失。比如,当市场价格高于订单价格15%时,农户仍有可能违约,但若再提高保证金,则会增加农民负担。因此专家建议,我国应研究推出农产品期权,方便涉农企业和农户更加有效地管理农产品价格风险。农户或合作社可以直接购买看跌期权来管理农产品价格下跌风险,或企业和农户提前签订保底价订单,企业再在期货市场购买农产品看跌期权,对面临的风险敞口进行对冲。

  期货市场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及交割区域都有特定的要求,但国内农产品市场广阔分散,品质同一性还不强,尤其是生鲜农产品很难达到标准化的要求。未来需要期货市场进一步突破和创新,依托场内市场加强场外市场建设,放大市场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农业产业的服务。

  目前国内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在与期货市场合作推进“三农”服务方面还显滞后,银行没有明确涉农信贷与套期保值的关系,“期货+保险”业务也还处于发展初期。大连商品交易所有关专家提出,吸引各类金融、中介机构广泛参与,为解决农业融资难、扩大农业保险、满足涉农企业风险管理需求等提供新产品、新工具和新服务。

  当前,我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待启蒙。近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他们对市场风险更加敏感,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更加渴望,但大部分也还没有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意识。未来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农民的现代市场意识,引导他们学会利用期货市场,掌握生产经营主动权,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走出“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