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应用紧平衡理念调控农产品市场

发布于2024-11-25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在新常态下认识农业现代化,可以从市场化角度来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被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农

  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灵魂。在新常态下认识农业现代化,可以从市场化角度来理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被概括为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现在的农业现代化还要靠消费者去认可,这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

  如果农业没有市场化的机制,没有配套的现代市场体系,没有建立现代供求关系,生产靠政府安排,增长靠政府拉动,那这样的农业只能算是计划农业、传统农业。只有来自市场的动力才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最根本动力。现代农业不是靠政府去认定的,而是建立在现代市场体系基础上,是消费者能够通过市场选择表达意愿的农业。

  自上世纪80年代启动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已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以政府调控为辅的农产品市场运行管理机制,对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市场化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放”的过程,对于农产品市场能放的都放了。现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还必须要加上一个“帮”字。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帮”好,“帮”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学习和改进。

  那么在市场化进程中,应该确立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特色的农业市场化体系成功与否?笔者认为这一标准就是“紧平衡”,紧平衡是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利益的一种最佳市场状态,它应是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紧平衡的实质是一种农产品供求关系管理。应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紧平衡:第一层,紧平衡是供求关系的状态。当前我们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供求关系就是紧平衡状态。粮食的紧平衡要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解决粮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粮食供应宽松后造成粮价下跌、影响种粮积极性,这是两难。这表明紧平衡首先是一种状态,农产品供给并非越多越好,供略小于需求的紧平衡是最佳的。在营销学上有个类似名词叫“饥饿疗法”,就是厂家提供的商品总是略小于需求,这样反而可以刺激需求,我们要用紧平衡原理去管控好农业。

  第二层,紧平衡是一个技术活。紧平衡像走钢丝,调不好就失衡了。笔者认为,紧平衡意味着供给与需求不是100%相等。实现这个要求绝对是个技术问题,是对调控能力的考验。传统意义上,我们一直强调增产,这是短缺模式下的思维方式,而紧平衡则要求转变理念,让市场能够将供求关系自发调节保持在紧平衡状态。

  第三层,紧平衡是市场现代化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管理生产一定要用紧平衡的机制,就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紧平衡状态如果破坏了,不是牺牲农民的利益就是损害市民的利益。紧平衡要拿捏好分寸取决于我们的水平,也取决于大环境。我们在制定评价指标时要提出一个合理范围,在这个范围内的价格波动都是合理的,而不是说越多越好,单单强调“菜贱伤农,谷贱伤农”是不科学的。

  紧平衡是我们农业市场化要研究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粮食生产“十一连增”的时候,有人说多了,有人说不够,一边是大量的进口,一边是库容不够,这就需要从市场经济管理部门的角度去研究掌握紧平衡管理的办法。

  价格形成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形成机制是否合理,决定了市场机制作用能否正常发挥。农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直接决定着农户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也直接决定着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以下谈一谈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是尽快提高农民对价格的谈判能力。当前农产品定价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在交易过程中没有相应的定价权。一般来说,我国农产品生产者所得占最终卖出价格的14%,而发达国家生产者能够得到30%。我国农业生产者几乎没有任何定价权,谈判能力极不对等。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把农户集中起来,通过规模化、组织化经营,让合作社等集体组织代表农户去谈判;二是把现有的谈判能力提高,重点提高农户的四种能力:“不卖”的能力,即提高农户的窖储能力;“卖”的能力,即提高农产品直销配送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即要建立社会化的农户信息服务体系,让农民知道“春天种什么对,秋天卖什么贵,买什么生产资料最实惠”;品牌创制能力,即有能力基于自己的产品去创制品牌。

  二是尽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要解决信息的透明度问题。农民其实就需要3方面信息:面积、产量和价格,这3个数政府可以统计出来,也是农户最需要了解的,可是现在政府的数据滞后了,农民得不到或者得到也晚了。其次要解决信息的口径统一问题。口径的统一,解决的是标准统一的问题。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样本采集出来的信息是没法对比的。

  三是要解决数据发布的权威性问题。目前,除了不同的市场主体自身采集的信息以外,政府部门的信息也是数出多门,农户不知该信任谁,这样的数据不但对市场没有指挥棒的作用,还可能误导市场。可见,建立中国权威的监测预警体系是当务之急。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