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发布于2024-12-19 来源:农讯网: > 资讯 作者:未知
导读: 本网讯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本网讯  1月9日,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共有7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

  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农 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技术”、作物科学研究所李立会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小麦种质资源中重要育种目标性状的评价与创新利用”、水稻研究所朱德锋研究员主持完成 的“超级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与区域化集成应用”、饲料研究所姚斌研究员主持完成的“饲料用酶技术体系创新及重点产品创制”5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油料作物研究所王汉中研究员主持完成的“油菜高含油量聚合育种技术及应用”、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王强研究员主持完成的“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 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创制”2项成果分别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

  方智远院士率领的科研团队首次发现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源并建立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率先建立用自交亲和系转育获得优良CMSR3胞质雄性不 育系的选育技术。创制出一批用于雄性不育系转育的优异甘蓝骨干自交系,培育出6个突破性甘蓝新品种,在全国25个省、区、市累计推广近1000万亩,新增 社会经济效益约30亿元。通过研究开创了甘蓝杂交制种新途径,丰富了蔬菜雄性不育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对提升蔬菜育种水平、保障蔬菜供应、抵御国外蔬菜品 种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2

  唐华俊科研团队突破了农业旱涝遥感监测中监测精度低、响应时效差、应用范围小等3大技术难题,创建了适应复杂灾情的蒸散发全遥感反演和洪涝全过 程解析理论,推动了我国农业旱涝灾害遥感监测理论体系的发展。突破了灾情信息星机地一体化快速获取、旱涝灾害动态解析和灾损评估等关键技术,解决了我国灾 情复杂条件下遥感监测与评估精度低和时效差的技术难题。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大尺度和短周期的旱涝灾害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全国旱灾常规监测每旬1次、 应急监测3天1次,首次实现遥感影像获取后4小时内可上报农业洪涝灾损定量评估结果。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3

  李立会科研团队研发了在同一生长季节内能够对众多生育期不同的种质资源的抗穗发芽、抗赤霉病、抗纹枯病等多个重要育种目标性状表型和蛋白质组 成、外源目标基因等多个基因型同时进行鉴定的新技术,建立了资源引领育种、突破遗传基础狭窄的新途径。创建了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开辟 了市场经济下作物种质资源与育种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利用成果提供的优异种质资源培育新品种34个,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1.33亿亩,取得社会经济效益55 亿元。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4

  朱德锋科研团队揭示了超级稻品种高产生长特性,研明了超级稻高产形成的共性规律,提出了超级稻品种高产群体构建的实用指标,创立了超级稻高产栽 培关键技术。2011–2013年在超级稻主要推广省份应用面积超过1亿亩,增产稻谷640万吨,累计增效近14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 益,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5

  姚斌科研团队创立了高效的酶及其基因资源挖掘技术体系,突破了酶的构效机理和高效表达机制研究,构建了表达水平达10-50g/L级的高效表达 技术体系。创制多种饲料用酶,生产水平较同类技术高3倍以上。产品在全国31省、区、市推广应用,占据市场80%以上,并出口20余国。节约资源6000 万吨,减轻污染排放1000万吨以上。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6

  王汉中率领科研团队建立了目前数量最大、基因型变异最广泛的含油量研究群体,通过独特的遗传学实验首次证明母体基因型对种子含油量影响效应最大 (达86%),首次鉴定出含5种不同的含油量调控途径的4个高油资源和4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油量调控新功能基因。首次将关联分析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相结 合开展油菜含油量研究,明确了含油量与产量及其主要构成性状相关性不明显。创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含油量、双低、高产、多抗、广适油菜新品种(杂 交种)5个,其中中双11号是目前世界上首个集高含油量(49.04%)、强抗裂角、高抗倒伏、抗菌核病为一体的双低油菜品种,其含油量是目前我国冬油菜 国家审定品种中最高的,有效克服了高含油量与双低、高产、多抗的矛盾。

中国农科院7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7

  王强科研团队发明了花生低温压榨制油与饼粕蛋白联产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传统制油技术的革新。发明了花生伴球蛋白与浓缩蛋白制备与改性技术,填补 了国内空白。发明了功能性花生短肽制备技术,大幅提高了产品附加值。成果企业转化应用,3年累计销售收入150亿元,新增利润8亿元、税收2亿元。该成果 攻克了目前花生加工产业存在的瓶颈技术与装备难题,开创了花生低温压榨和蛋白高值化利用的先河,为提升粮油营养品质、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此外,中国农科院作为参与单位还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项。其中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完成的“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植物保护研究所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青稞与牧草害虫绿色防控技术研发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