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须注意各项指标的平衡,特别是消化能、可消化蛋白、必需氨基酸3者之间的平衡。注意,不是仅指AA本身的平衡。99%的情况下必需氨基酸只考虑lys、met即可。
2、质量不好掌握的原料尽量不用,如国产鱼粉、玉米蛋白粉、发酵饲料、虾壳粉、鱿鱼内脏粉等等。
3、效果不清楚的添加剂慎用,不得不用时配方里不要超过2种。
4、不要加游离氨基酸。
5、磷酸2氢钙要加够,不要用磷酸氢钙代替。
6、菌体蛋白不超过4%、粉浆蛋白不超过6%,非常规原料一般都要限量使用。
7、任何一种单一原料最好都不要超过30%,尤其是菜粕、棉粕。
8、非常规原料是有检测能力、有控制供应商能力的大厂的专利,小厂更要用常规原料。
9、做虾蟹料时宁可牺牲营养指标也要保证诱食性和水稳定性。
在具备ABC的基础上若能做到这几条,配方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临时想到这几条,以后想到再说:)
乱了,有几条有重复嫌疑
[ 本帖最后由 zengehl 于 2007-6-26 23:21 编辑 ]
--------------------------------------
赞成!收藏了!
不过能全做到以上这些的不多,有时候是不得尔而为之的。
做水产配方的朋友大家都多发一下言吧!
--------------------------------------
"质量不好掌握的原料尽量不用,如国产鱼粉、玉米蛋白粉、发酵饲料、虾壳粉、鱿鱼内脏粉等"
我不这样认为,这些原料的使用很普遍,关键还是在于对其质量的把握!除非你给无检测能力的小厂做推荐配方!
--------------------------------------
原帖由 zouyr 于 2007-3-8 13:21 发表正因为“关键还是在于对其质量的把握!”,所以才要“质量不好掌握的原料尽量不用”,而且越是“无检测能力的小厂”越要坚持这一原则。以我的经验,这样的原料用多了必然要出问题。有人会说这些原料便宜,但“便宜”的前提是真货,假冒伪劣的东西性价比会好吗?
"质量不好掌握的原料尽量不用,如国产鱼粉、玉米蛋白粉、发酵饲料、虾壳粉、鱿鱼内脏粉等"
我不这样认为,这些原料的使用很普遍,关键还是在于对其质量的把握!除非你给无检测能力的小厂做推荐配方!
忠告
8、非常规原料是有检测能力、有控制供应商能力的大厂的专利,小厂更要用常规原料。
解释:采购量大的大厂才具有原材料成本优势,小厂不要指望和大厂拼原料成本,单价便宜的东西往往性价比差。小厂的优势在于(管理、销售、人工)费用低。
[ 本帖最后由 zengehl 于 2007-3-8 16:25 编辑 ]
--------------------------------------
赞成!质量不好掌握的原料尽量不用,如国产鱼粉、玉米蛋白粉、发酵饲料、虾壳粉、鱿鱼内脏粉等"
--------------------------------------
新手不新,很有见的!
--------------------------------------
有道理,饲料做到这个份上,又回到从前了,能量、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脂类、水分,这才是重要的,添加剂更多的是给人心理安慰!
--------------------------------------
[7、任何一种单一原料最好都不要超过30%,尤其是菜粕、棉粕。]
通威海大的人估计不会这么认为,通威的有些料比菜粕还黑,估计菜粕加了不止40%
--------------------------------------
不添加单体的氨基酸只怕没有依据
--------------------------------------
在一些试验中,添加合成氨基酸没有表现出促生长效果。有人认为添加的游离氨基酸不能与饲料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同步吸收,无法参加合成蛋白质,因此在饲料中添加合成氨基酸没有效果。但也有资料表明适量添加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可以起到促进生长、节约蛋白质的作用。在含粗蛋白25 %、赖氨酸1.35 %的饲料中添加HCl-赖氨酸,使赖氨酸含量提高到1.7%,结果鲤鱼的增重、能量沉积率、蛋白沉积率分别提高46.6%,17.9%和54.8 % 。在以大豆粉为主要蛋白源的鲤鱼饲料中添加0.25%的蛋氨酸后,鲤鱼的生长、蛋白质沉积和饲料效率均有改善;但蛋氨酸添加量为0.5%时,鲤鱼的生长又降回到对照组的水平。
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鱼虾是能够利用游离氨基酸的,但是,利用条件比较苛刻。首先要确认添加的是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而且饲料的能蛋比要比较高,日投喂次数要多,最好达到5次。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使添加的合成氨基酸发挥作用。由此可见,在鱼虾饲料中添加游离氨基酸对饲料的品质和投喂都有特定的要求,因此决定是否使用时一定要慎重考虑,并调查用户的饲养方式,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据国外报道,氨基酸经蛋白质包被后,利用率可提高2~4倍,因此,当添加未经包被的氨基酸时,其真实成本至少应该是单价的3倍。这样算来,往往并不划算,或者降低的成本非常少。个人认为不如不加。
--------------------------------------
豆粕也不能超过30%?
--------------------------------------
非常感谢搂主的慷慨!
我想,许多配方人也是这样的思路在做。
时至今日,能否有些创新呢?
经验往往僵化了我们的头脑。
关于原料的限量使用,关于单体氨基酸的有效利用,关于某些非常规原料的的消化利用率,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