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美国白羽王鸽养殖在我市逐渐发展起来。2002年1~5月,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安县、三台县、榇潼县部分王鸽养殖场先后暴发以拉绿色水样稀粪、不食、病程短、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疾病,给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笔者现场综合(流行病学、症状、尸体剖检)诊断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鸽Ⅰ型副黏病毒感染。用病死鸽肝、脾、脑制成的组织灭活苗给发病鸽场和当地鸽群进行免疫接种,对控制疫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一年来,基本控制了该病在当地的流行,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一、流行情况及症状
2002年1月下旬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安县界牌镇两养殖户的美国白羽王鸽养殖场鸽群共约3500余只(其中乳鸽1400余只)先后发病。该病发生来势凶猛,传播迅速,一般7~10天左右传遍全群,发病率高达60%~80%。病鸽精神不振、羽毛松乱、不愿运动;不食,但饮水量增加,拉绿色水样稀粪;后期出现震颤、站立不稳,少数病鸽(多为成鸽)出现扭头、斜颈、运动及飞翔失调等神经症状;病程多为1~5天,少数有神经症状的病鸽可延至10天以上,成鸽死亡率30%~80%不等;乳鸽发病后病情急、病程短,7~10日龄乳鸽多数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1400余只乳鸽所剩无几,死亡率近100%。
据了解,上述两鸽场均未进行过任何免疫接种,发病后曾用氟哌酸、庆大霉素、土霉素治疗。
至2002年5月,绵阳市涪城区、三台县、梓潼县等十多户王鸽养殖场也相继发生上述疫病。
二、尸体剖检
对死鸽30余只进行了尸体剖检,比较一致的病变有:尸体外观呈轻度失水状(眼球下陷、脚胫干瘪),肛门周围羽毛常被绿色稀粪污染,口腔中有黏液;颈部皮下有明显的斑块状紫红色、黑色瘀血性出血区;头部颅骨表面常常可以见出血斑;多数嗉嚷内积有酸臭味气体和液体;脾脏稍肿大,有明显的瘀血、出血斑;胰腺有不均匀的充血、出血斑;肌胃角质膜较易剥离,角质膜下常有斑纹状出血;肠道(尤其十二指肠、直肠)和泄殖腔黏膜严重出血。部分病鸽可见喉头、气管瘀血、出血,心外膜少量出血点,少数病鸽可见腺胃黏膜充血、出血。
肝脏、肾脏、肺脏、胸腔、腹腔等处未见明显病变。
三、实验室检验
1.细菌学检查:取病死鸽的肝、脾和心血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未见细菌;以无菌操作取病死鸽肝、脾、脑,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和麦康凯培养基中,经37℃培养24小时,结果无菌落生长。
2.新城疫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从病鸽(16只)心脏采血,分离血清,用p微量法测定其新城疫血细胞凝集抑制抗体滴度,结果均检出有参差不一的血凝抑制抗体,范围在210g2~810g2之间。其中81%2的2只,71%2的5只,61%2的2只,51%2的1只,410g2的2只,21%2的3只,未检出抗体的1只。
四、防治措施
1.用百毒杀对发病鸽场(鸽舍、鸽体表、用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对死鸽洒上消毒药水后深埋。用百病消饮水以控制细菌继发感染;饮水中加入多维电解以补充因腹泻引起的失水和调节体内电解质平衡。
2.用有典型病变死鸽的脑、肝、脾,按比例加入生理盐水,经高速组织捣碎机匀浆、过滤后,用甲醛灭活,经无菌试验和安全试验合格后制成组织灭活苗。此次共制作组织灭活苗约4万毫升,用于对刚发病的鸽场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和健康鸽场预防接种。10日龄以上乳鸽和成鸽,每只鸽皮下或肌注1毫升,一周后重复一次,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一次。在注射组织灭活苗的同时配合新城疫克隆30或N79按常规量饮水免疫。发病鸽场一般在紧急免疫接种半个月左右控制疫情,一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从而大大减少了发病场的损失。健康鸽场按上述办法免疫,预防效果也很好。一年多来,基本控制了本病在当地的流行。
五、讨论
1.绵阳市部分王鸽养殖场2002年1~5月发生以拉水样绿色稀粪、不食、死亡快、死亡率高为特征的疾病,经笔者通过流行病学、症状、尸体剖解并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鸽Ⅰ型副黏病毒感染。
2.一旦鸽场发生Ⅰ型副黏病毒感染,采用当地具有典型病变的死鸽病料制成的组织灭活苗,同时配合ND克隆30或N79活疫苗,对刚发生本病的鸽群和周围受威胁区鸽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行之有效的办法。
3.预防本病发生的可靠办法是进行预防接种。建议在预防接种时使用鸽Ⅰ型副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的同时,加注鸡新城疫Ⅳ系(如N79、克隆30),可以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