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国的农村存在着两个潜在的危机,而且问题正在逐步扩散。那互联网是不是破解中国农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农民要种地,就必须研究农业问题,农民住在农村,就必须研究农村。而如今,中国的农村存在着两个潜在的危机,而且问题正在逐步扩散。那互联网是不是破解中国农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农村正面临消失危机
农村面临的潜在危机,其中一个就是农村正在逐渐衰败,甚至消失。据统计,近十年来乡村消失的速度是每天80个。
这种消失有的是自然的消失,年轻人不愿意待在农村所以离开了,老年人也跟着走了,村里没人,村子也就消失了。而有些消失则是人为促进的消失,最典型的就是撤村并镇,乡村成了空壳村,人越来越少,所以需要拆掉这些村子。
这一轮对乡村的破坏可能是连根拔起的,直接导致村子衰败乃至消失。有人说这个危机可能会伤筋动骨,损害中国的传统和文化。因为,此前大家已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如果破坏了乡村,文化也就消失了。
而另一个潜在的危机是年轻人不愿意种地。我在2010年做10个省市的调查时,种地的人的平均年龄是57岁,我们想找一个30岁以下的人,但是没找到,当地的书记说30岁以下的人都出去打工了。
为了破解这两个问题,国家出台了两项重要战略决策。第一个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出美丽乡村建设要多种树、少拆房,进一步让农民在原有的村落基础上享受现代文明。
但是在现代社会落实该政策并不近人意,有的村庄是一个美丽的空壳,有的是为了建设乡村消灭了农民的生计,全村的人靠低保生活。这主要的原因是没有产业,没有人愿意留在乡村,走出去的人没有再回来。
另外一项决策是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未来肯定是农民种地,那需要什么样的农民来种地?应该是新型职业农民。到今天,这已经上升为中央战略的一项任务。
在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的时候,我们多流于形式,因为找不到新兴职业农民的载体。初中毕业把他培育成新型职业农民不现实,第一他不愿意当农民,第二也没有当农民的条件,而且没有规模化的土地,能养得住职业农民吗?
因此,在农业部、教育部讨论新兴职业农民年龄的时候,提出应该35岁以下,我说应该是65岁以下,35岁以下根本找不到人。有人说如果种地的人基本上在65岁左右,那都该退休了,但现实是没有农民退休。目前明显可以看到农业生态后继乏人,那谁愿意来种地呢?
借互联网东风破解农村难题
互联网的出现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根据中国淘宝村的地位和作用来看,直接可以观察到有三个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
第一是直接吸引了年轻人返乡创业。70多岁的老年人也可以做电商,但决不是电商的主体,越年轻的人越能够在电商行业做出贡献。
有一些30岁左右的年轻人已经对电商非常娴熟了,互联网吸引他们从城里边打工回来。由于互联网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载体,它也会逐渐引导这些人成为新型农民,而不是纯粹的商人。
第二是真正实现了产业的融合。过去喊着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的口号,却找不到融合的点。融合的目的是让生产者,特别是第一产业的生产者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是把一产、二产、三产分开发展,这不叫融合。
第三是有助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形成。新型的经营主体有产业大户、合作社、工程企业,但是淘宝村的新形势远远不止这几种。一个淘宝店以及为这个淘宝店提供服务的公司、物流、包装等相关一系列的产业,都形成了不同的经营主体。
这三方面的作用都为吸引年轻人来乡村从事农业工作提供了条件,所以这是新兴农业形成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
未来互联网会如何向农村延伸?农产品的安全是困扰每个消费者的重大问题,至今没能破解。有些方法也能保证买到的农产品是安全的,例如监管部门通过罚钱来保证农产品安全,但这不符合实际。农村的危机是到处都是荒地,年轻人几乎不愿意种地,谁来种地都是问题,罚钱从何谈起。
针对这个现象,那就要创造一个机制,让老百姓自愿地生产出安全的农产品。最好的办法就是老百姓卖自己的产品。我最推崇的一种生产形式就是家庭农场,一部分留在乡村的人可以种地,而家庭农场的产品可以通过互联网销售,但要对消费者负责,否则再也不会有人来店铺够买产品。通过制度性地来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这也是互联网所发挥的作用。
我对互联网在农业和农村方面发挥的作用抱有充分的希望。未来农村不仅可以卖农产品,还可以卖手工艺品,而手工艺品重新振兴对乡村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我希望互联网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希望互联网能够遵从农业的发展规模和乡村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去改变它,违背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