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中雨过后,青龙满族自治县老沟村的山山岭岭生机勃勃,板栗树、苹果树就像一条条绿带缠满了山间。
62岁的李满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内洞子沟连片的青山里,养护新栽的150多棵苹果树苗。“这是今年栽的,别看现在小,长得快着呢,再过三五年,就能结不少果子了。”看着长势正好的小树苗,他舒心地笑了。
不只是面前的这150多棵苹果树,身后满山的板栗树、苹果树、山楂树、梨树和核桃树,都是他36年像愚公一样风雨不歇的心血累积。
?定要荒山披绿装
老沟村地处青龙大山深处,山大沟深,人均耕地不足4分,村民长期靠返销粮生活。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里将平地、荒山都承包下去,分户经营。为了让全家人吃饱饭,李满将目光投向光秃秃的山岭:“村里平地少、荒山多,出路还得是荒山造林。就是一年只栽100棵树,几十年下来,生活也有着落了。”他打定主意:开荒造林!
主意一定,李满甚至没跟妻子刘桂荣打声招呼就上山了。没成想,从1980年开始抠山,一抠就是36年。
老沟村山高坡陡,薄薄的土层下就是坚硬的石头。由于不熟悉山的“脾性”,第一次抠山,李满就栽了跟头,抠了一天,只抠了一铺炕大小的面积,而自己却几乎累瘫了。
“要不别抠了,啥时是个头啊?”第二天早晨,望着又要上山的李满,妻子劝道。“你懂啥,咱村就这条件,你不抠、我不抠,穷日子啥时是个头?你不栽树、我不栽树,孩子们将来吃啥喝啥呢?”撂下这句话,李满又上山了。
抠山是体力活,偷不得半点懒。每个树坑,都需要先用镐头把大石刨开,然后用铁锤和錾子把它们碎成一个个小石块,再把小石块一点点垒砌起来,积少成多,形成一道道围山转的石墙。石墙垒起以后,还得四处找土、填平,树坑这才成型。由于荒山的坡度陡,一道石墙围成的土地只能够栽下一排树,到现在成活的六千多棵,是他用几十万块石头一点点垒出来的。最发愁的是浇水,得一桶一桶到山沟里去提。“沟沟里的水细得跟小孩尿尿似的”,积满一桶要等上半天,然后再小心翼翼地一点点提到山上,浇树保活。
36年,一万三千多天,漫长的日子是如何一天天度过的,只有李满自己清楚。春天,春寒料峭,拿出镐、锹干不上一会,手上就被吹得全是口子。夏天,山上连个歇凉的地方都没有,太阳一晒,浑身跟着火似的,从家带来的水,几口就喝干了,到最后舌根子干得跟木橛子一样。秋天,则是一年当中最忙的时候,家里的庄稼要收,倒出空来还得抠山,两边忙活,没有一点空闲。进入冬天,冰天雪地,人在外边待上一会儿就冻成冰棍了。即使这样,李满也坚持了下来,他说农村人不怕这些,抡上几镐身上就暖和了。
抠山虽然辛苦,但日子一长,李满也就习惯了。最让他受不了的是,为了买树苗、肥料,家里欠下了两万多元的外债。在当时,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直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为了让林子早点成规模、有产出,李满干得更卖力了,山里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也更响了。
家里现在的好日子,都是他一点一点抠山抠出来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挨过了最为艰难的几年,李满终于能够喘口气了。经过精心管护,树苗陆续长大,一到秋天,红彤彤的苹果、金色的栗蓬挂满枝头,它们用最迷人的色彩点染着曾经的荒山秃岭。
到今年,李满共栽植成活各种果树6000多棵,果树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层层叠叠有好几十层,成为家里最可靠、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李满给自己和老伴儿留了一千棵果树,每年能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有富余。李满将果树交给两个儿子去打理,“年轻人脑子活,新技术学得快着呢,交给他们,我就不操这份心了,还抠山去。”李满将幸福交到孩子们的手里,这也是他这些年坚持下来的初衷。
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份家业,两个孩子自然知道其中的分量,他们每天也将自己拴到山上,拉枝、浇水,用心管护。
一分付出,一分回报。仅去年,李满一家销售各种果品就有十五六万元的收入。通过几年的积累,儿子家都盖起了新房,还买了小汽车,生活一点儿也不比城里人差。
?榜样带动,家家户户上山栽树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李满36年的坚持和付出,村民看在了眼里。大伙以他为榜样,也开始抠山、栽树,老沟村的秃山荒岭逐渐被绿色覆盖。
村党支部书记程树清说:“李满就是榜样,带动了大家,现在家家户户上山栽树,林果业已成为村里的致富产业,现在全村户均一千棵板栗树、五百棵苹果树。”
村民李江是比较早跟着李满抠山、栽树的,现在有板栗树和苹果树两千多棵,去年秋天卖果子收入了3万多元。他说:“这比干啥都强,年年有收入、年年还能增加收入,老百姓不就图这个嘛!”
抠山、栽树,让老沟村人尝到了甜头。“我们这深山老峪的,空气、水没污染,土壤是沙土地,疏松通气,每年秋天果子一下树,就有五六拨老客户来抢购,供不应求。”去年苹果价格普遍不好,但老沟村的苹果每公斤卖到了4元,全村一共卖了有50多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