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龙的小南瓜
人称“南瓜先生”的李长龙,家住拜泉县龙泉镇仁义村,种植和经销南瓜(北方称“倭瓜”)十余年,而且生意越做越火,今年,经他手外销的南瓜近6000吨,其中有1000多吨还出口到台湾。
在拜泉县东门外县电子商务创业园的大楼里,挂有“瓜先生黑土生态工作室”和“拜泉县龙兴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两块牌匾的办公室里,四周墙壁和玻璃柜里布滿了关于南瓜的介绍和南瓜样品。李长龙“图文并茂”地向记者介绍起了他的发展历程。
曾经,他“种地不打粮、养车不挣钱、养猪不值钱、养牛又赔钱”
20年前,聪明能干的李长龙被选为“村干部”,先后当上了村里记账员和出纳员,不甘平庸他干了不到两年,便辞了“干部”的差事开始自主创业。
养农用车跑了几年运输,由于车多活少等原因又改养猪,没挣着钱后看人家养奶牛发了家,便于2001年,自筹了10多万元,同时贷款10万元,买了10头奶牛,没成想当时奶牛的价格正值高峰期,而牛奶的价格却开始逐渐走低,又不懂养奶牛技术,结果是一赔到底。
面对十几万元的债务,李长龙夫妻俩感觉天要塌了,说到这儿,妻子张平对记者说:“人家都说我们家‘种地不打粮、养车不挣钱、养猪不值钱、养牛又赔钱’。”
面对种种失败,李长龙分析出了主观和客观上的原因后,经过深思后,便劝妻子张平说:“风浪再大也得挺住,咱们经验不足,下手有些冒失,犯了经商大戒,权当交学费了,大不了重打鼓,另开张,咱们再找门路,还得干,还真不信那个邪!”
最初,大南瓜+《农村报》让他赚到第一桶金
恰好在那时,李长龙在电视上看到一条新闻,说有一个县种植“籽用南瓜”获得了丰收,卖南瓜籽挣了大钱,便动了心。赶巧,他的一位同学向他介绍了一个优良品种,捎了10多粒南瓜种子给他,并介绍说,这个品种能长到百斤以上。李长龙想,俗话说母大子肥,这么大的瓜,那得结多少籽啊。李长龙便买来关于种植南瓜的科技书籍,一边种植一边研究繁育种子,瓜个个长到了四五十斤。
2004年、2005年间,他先后两次去齐齐哈尔市的的绿博会,展览他的大南瓜和推销南瓜种子。一直坚持看《农村报》的李长龙,想到了利用报纸扩大影响,他在报上刊登了卖种子的广告,引来不少买种子的人。几年下来他赚了10余万元。
有了第一桶金,李长龙坚定了把南瓜生意做大的信心。
后来,订单种植让他的南瓜越种越“大”
李长龙为人厚道,讲诚信,结交许多生意上的朋友。2008年,一位朋友找到他,商议让他通过签订单扩大种植南瓜。
熟悉了南瓜经营的李长龙经过核算,认为这个“单”可以接。当年李长龙自己种了200亩,并与合作社社员等种植户签订了800亩、共种植南瓜1000亩。这一年,所收获的南瓜全部以0.4元一斤卖出。种植南瓜,让种植户肥肥地挣了一笔好钱。从此,李长龙的南瓜生意越做越大。
为了确保种植户的收益和减小他们的种植风险,李长龙每年与种植户签订收购订单的价格来没有低过每斤0.35元,市场价格低的,按此价格走,市场价格高的,按市场价走。
今年,李长龙与种植户签单面积达到8000亩,分布到依安、克山、克东、黑河等地,而且还发展到省外的吉林、内蒙古等地。
偶遇,台湾客商“一见倾心”,小南瓜漂洋过海
去年在内蒙古的海拉尔机场候机时,李长龙偶遇一位台湾客商,当时,两人都听到了与各自的客户打电话时所交流的内容,同时都对对方产生了兴趣,经过交流,立即从对方身上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商机,两人一拍即合,确定了双方各取所优,建立起合作关系。
原来这位台湾客商在四川、云南等地经销台湾盛产的高端果蔬,同时在大陆寻找适合台湾人口味的农副产品运往台湾。而南瓜正是他要寻找的品种之一。经过多次协商,双方很快达成了往台湾出口南瓜的协议。随后,这位台湾客商和其母亲一起来到了李长龙的种植基地进行考查,期间老父亲从台湾打来电话询问考查情况,其母亲兴奋地回答说:“这边的南瓜太好吃了,长这么大还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南瓜呢!”
李长龙告诉记者:“台湾人愿意吃南瓜,主要还是缘于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甜糯的口感,而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肥沃的黑土壤和夏季特有的昼夜较大温差,具备了种植优质南瓜的先决条件,同时我与他以诚相待,相互间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也是台湾客商愿意和我合作、将北方南瓜出口台湾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