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县之一,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以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权为抵押,以农户信用为支撑,发挥村民间的乡情优势和村级组织的管理优势,创新推出了“结对融”信贷产品,既激活了农民沉睡资产,又破解了农地抵押贷款的处置难题。请看本报记者的调查。
“村里分给俺家总共8亩承包地,过去光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没想到还能用它抵押贷款搞副业。”9月22日,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前于里村,农民张成玉告诉记者。原来,7月6日,他用家里8亩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与本村信用户张天军自愿结对,在区农商行办理了“结对融”农地抵押贷款6万元,在村头开了家“农家乐”饭店,生意非常红火。
张成玉能够获得贷款,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以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物,二是与通过了农商行信用评价的村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该村民为其提供担保;一旦张成玉还不上款,担保村民为其还款,并获得其承包土地相应期限的经营权。
这就是台儿庄区农商行创新推出的“结对融”农地抵押贷款产品,在贷款实施之前就确定了风险处置方式。今年3月,在区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的撬动下,人行台儿庄区支行引导区农村商业银行,以农户承包地的经营权为抵押,以农户信用为支撑,发挥村民间的乡情优势和村级组织的管理优势,创新推出了该信贷产品,既激活了农民沉睡资产,又破解了农地抵押贷款的处置难题。截至8月末,该区已为69户农民发放“结对融”抵押贷款367万元。
1让农民信用为农地抵押提供有效支撑
现阶段农地抵押贷款推进的难点,在于抵押物的处置难。台儿庄区农业局副局长李静欣介绍,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设刚刚开始,农村产权处置体系还未建立。在此条件下,发放以承包土地经营权为抵押物的贷款,一旦出现问题,抵押物很难迅速处置变现,这也是导致银行不愿开展此类贷款的主要原因。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滋生金融创新的土壤,特别是在农村熟人社会,一个诚实守信的农户,乡里乡亲间都熟悉,大伙儿认可,有很强的带动作用。”台儿庄区人民银行行长任宪文说,“创新开展农地抵押贷款,如果能与农民信用体系建设有效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稳妥推进试点工作,台儿庄首先夯实信用基础,深入开展了信用台儿庄建设,建设完善了“一库一系统”。
“一库”,是依据台儿庄区人民银行印发的《“信用台儿庄”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建立的以农户“两权”为主要参数的“农户信息数据库”。该数据库为全区4.14万农户建立了电子信用档案,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7%,涵盖了农户的家庭成员、土地、房屋、种植、养殖、经营收入、生产支出、信贷需求、信用记录等各类信息约200万条,可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试点提供全面的数据参考。
“一系统”,是依据台儿庄区农商行制定的《台儿庄区“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评定工程实施方案》,建立的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镇等“三信评定系统”。截至今年7月末,已在全区评定2个信用镇、16个信用村和2200户信用户。同时,依据研制开发的“农户信用自动评分系统”,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共评定出AAA级信用农户78户、AA级信用农户315户、A级信用农户1607户,为开展“农地”抵押贷款业务提供了有力的信用支撑。
2“信用担保+土地预流转”明确风险处置方式
任宪文介绍,为赋予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抵押融资功能,创新推出“结对融”农地抵押贷款模式,人行台儿庄区支行联合区农业局、林业局、农商银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了“结对融”模式的办理流程:村民以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物,向农商银行提出贷款申请,抵押评估由银行、村委会和本村村民代表,根据当地小麦亩产量的市场价格和承包期限协商确定,规避了第三方评估的不客观性,并降低了抵押评估费用;评估后,由村委会协调监督,借款村民与另一具备信用等级的村民,自愿结对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交镇农村产权交易所备案登记,约定在借款村民因各种原因无力如期偿还贷款本息时,由结对村民代为偿还;结对村民偿还后,借款村民按照协议将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给结对村民,直至足以抵偿贷款本息或借款人将贷款本息支付给结对村民。
“这一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通过‘先预流转再贷款’的方式,明确了风险处置方式。而且,改变了过去农户贷款要求由公务员担保或实行多户联保的担保方式,更为简单易行,也更能引领农民自觉树立诚信意识。”任宪文说。
作为执行银行,台儿庄区农商银行行长王保军介绍,该行选择了信用基础较好的马兰屯镇前于里村,率先进行试点。试点过程中,充分发挥村民之间的乡情优势和村级组织的基层管理优势,通过“农户结对、协议转让”的形式,实现农村承包土地在村民之间的自主“预流转”,并逐渐实现贷款流程的科学设计,为推广奠定基础。
3风险补偿基金为抵押贷款提供“再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