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农忙季节,行走在乡村田野,随处可见禁烧秸秆的标语和戴着“禁烧”红袖标在田间巡逻的乡村干部。今年的三秋,这种景象依然如故。没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人,肯定难以理解乡镇干部在秸秆禁烧工作中的苦衷。(10月8日光明网)
秸秆焚烧与禁烧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多年前,很多地方就开始了秸杆禁烧工作。作为农家子弟,笔者对秸秆禁烧也是深有感触,过去,秸杆作为农民做饭的燃料,现在,很多家庭都用电用气了,大量的秸杆不仅无处堆放,搬运回去后放在房前屋后影响自家环境卫生,而且搬运起来费力费时费钱,在农民群众看来,一把火烧了当肥料,省时还省力。
秸秆随意焚烧会给大气污染“雪上加霜”,并且会造成火灾等安全隐患。然而屡禁不止的秸秆焚烧,村民无非是想要方便快捷的多制造一些肥料,能够节约一些资金,能够节省一点时间,仅此而已的愿望得不到满足。一面是群众的省事、省时、省力,一面是禁烧令的压力和干部苦口婆心的劝说,两难之下,让群众和干部处于一种“对峙”的状态。
首先,农民表示不知道“禁烧令”并不代表我们的干部没有宣传好。当前,各地逐渐进入收割季节,秸秆禁烧成为了基层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很多地方政府出台地方法规,甚至拿出“一票否决”的“杀手锏”来管理此项工作。“不点一堆火,不冒一处烟”的口号常响于耳畔,“加强领导,严防死守,严令禁烧”也常现于报端,但收效甚微。加之我们的乡镇干部在基层工作,不止秸秆禁烧一项工作,政府没有足够的渠道保证这些秸秆的合理使用,秸秆燃烧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对大气污染仍然没有减轻,秸秆禁烧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也就付之东流了。
其次,秸秆禁烧年年强调,年年宣传,农民不是不知道秸秆焚烧污染空气环境,危害人体健康,个中缘由也是无奈之举。一些地方对秸秆禁烧有补贴,焚烧秸秆有罚款。但面对补贴和处罚,农户还是选择焚烧秸秆,原因很简单,一方面补贴标准太低,与秸秆收割、运送的成本相差大。另一方面,农作物种植有季节性,如果不适时焚烧就会延误农时,下一季作物收成就会大打折扣。就算罚款几十元钱也无济于事,将秸秆焚烧还是成为农民的首选之策。
再则,秸秆禁烧不能一禁了之,还需“疏堵结合”。与其严禁农民焚烧秸秆,不如给秸秆找一个好去处,变废为宝。地方政府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但要在秸秆的禁烧上下功夫,添投入,还需要加强源头治理,在农作物的种类研发上创新,在农作物秸秆的处置上方式创新,在农作物的使用途径上创新,多渠道、全方位的加强对农村农作物秸秆禁烧的管理工作。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利益,不仅是做好秸秆禁烧工作的基础,更是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前提。地方政府要真正从农民的需求出发,让农民得到实惠,才能真正获得农民的支持。如果“只堵不疏”亦或“只疏不堵”,年年喊宣传,年年喊禁烧,没有真正解决问题的决心与诚意,每年的五月,天空依然会“烟雾缭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