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河南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让中原更加出彩的关键时期。作为农业大省,如何在推进四化同步中加快补齐农业“短板”,既意义重大,又任务艰巨。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认清形势,找准路子,加快深化改革,切实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科学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河南路子。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正面临一些难得机遇和自身优势,但同时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也将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一是总体经济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严峻形势,影响“三农”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难度加大。二是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农产品供应“优的不多,多的不优”现象普遍,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日趋紧迫,破题困难。三是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势头难以遏制,农产品优质优价实现难度仍然较大,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收窄;工业发展减速,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限;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农民财产性收入难以实现,推动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四是在粮食连年增产、农业持续向好的背后,各种生产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的“红灯”开始亮起,农业呈现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约束趋紧等新特征,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增多并相互交织、复杂多变;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带来严重的面源污染、白色污染,严重危及农产品生产能力提升和质量安全;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明显下降,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五是如何统筹协调我省肩负的粮食安全重任与发展高效农业的关系,尤其是粮食生产中的国际国内价格倒挂,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挤压,部分农产品结构性供求失衡,粮食生产在高起点上实现稳产增产等难题,这是我省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以新理念引领河南现代农业新发展
把三产融合发展理念作为破解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新困境的一把钥匙。县域经济不发达,产业发展缺活力,城镇化水平难提高,要素活力待激活等,是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遭遇的问题。而农业一直都是县域以下的主体产业。由于农业的弱质低效性,单靠农业自身很难摆脱经济“低谷”状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必须有农业做基础,同时又接二连三,极大拓展了农业的增值空间和产业发展领域。一些三产融合发展的成功案例已经充分展示了这种发展模式的价值功能。“十三五”时期,各地均应努力打造链条完整、功能互补、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村产业融合格局,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或以产品为依托,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贷款担保、保险资助等服务,发展产业链金融,开展共同营销,打造联合品牌。或以产业为依托,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市)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与龙头企业、配套服务企业集群集聚。或以产权为依托,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试点,通过“保底+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增值收益。或以产城融合为依托,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或以产村融合为依托,进行特色村镇建设,建设地方特色小镇。
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作为激发农业内生动力的根本措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化配置生产要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农业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就是“转方式、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能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类成本,补齐农田基础设施薄弱、资源环境受限等各种短板,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价值链,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结合我省实际,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必须确保口粮安全,也就是小麦和水稻生产,这是前提,但也要改变由过去过度强调高产向注重调优,注重品质,注重效益转变。其次就是适应市场需求,该调减的调减,该调优的调优,如适当调减玉米种植,积极发展符合企业加工标准的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市场细分的优质油用、食用花生,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高油酸花生,苜蓿、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因地制宜发展优质干鲜果、设施瓜菜、高山冷凉菜、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在畜牧养殖业上积极促进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发展,并积极与种植业结合发展循环农业。由此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努力增加绿色安全质好品优农产品的供给,增加特色农产品供给。三是要努力推进全省农业形成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和发展产业化的方向格局,以此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农业的新型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转方式、降成本、补短板、促融合的改革目标。四是要大力扶持产业模式和营销模式创新,这对农产品结构优质化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型农业主体的培育中,优质农产品的价值不能合理有效实现,已经成为农业优质化发展的关键,农产品市场中“劣币驱逐良币”仍是普遍现象,只有通过有效适宜的产业模式或营销模式,农产品的优质优价才能得以体现。
以三大工程为抓手实现发展新飞跃
首先是“百千万”工程。百千万工程是实施粮食核心区战略的主抓手,是河南的一张王牌,也是河南的一大优势。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已经实现12连增,夏粮实现13连增,创造了粮食生产史上的奇迹。但要在高起点上实现持续丰产丰收、再创新高,难度不言而喻。因此,今后粮食生产的重点应放在发展方式转变,探索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或模式上,包括育种目标的调整、技术的集成应用、新型主体培育、补贴政策的优化等。尤为重要的是要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强力推进粮食产业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采取联合、兼并、改组等形式,培育粮食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做大做强,扭转“麦强面弱”局面,全面提升河南粮食尤其是小麦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其次是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就集群本身发展而言,要变单个龙头企业带动向龙头企业集群带动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加工、运输、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逐步配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形成上下游协作紧密、产业链相对完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综合效益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群体。并通过集群培育,建设一批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培育一批品牌农业。
三是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都市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类型,是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综合高效现代农业,能有效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实现城乡和谐相处。都市生态农业建设,补充完整了河南现代农业的内容,不可或缺。就当前实际情况看,都市生态农业问题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是受土地政策限制,使都市生态农业建设和功能发挥受到很大制约;二是土地流转、劳动力等成本持续上升,导致许多都市生态农业盈利困难,甚至难以为继,影响了都市生态农业的后续发展;三是融资渠道有限,资金链断裂风险较大。因此,谋划都市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尽快拿出都市生态农业的专项发展规划,正确指导引导都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各地要紧密结合资源条件,积极探索都市生态农业发展的适宜模式,探索“农业综合体”、“市民农庄”等产城融合、产村融合的发展路子和模式,为都市生态农业发展探寻破题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