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以来,600多天,调水50亿立方米,惠及京津冀豫4000多万居民。同饮一江水,日前来自中线水源地的30名群众代表走进京津,与受水区群众、专家共话“调水、用水、节水”。
通水近两年,南水北调给沿线带来了什么?
水质变好了,供水安全更有保障
“现在的水好了!”在天津市河西区蓝水园小区,崔秀芳大妈对代表们说:“以前天津一大怪,自来水腌咸菜。小时候吃的水呀,又苦又涩,连茶都没法冲。”
“水碱少了!”家住北京丰台区建欣苑四里的居民刘素香,拿出烧水壶现身说法:“看,这壶一个月没刷了,也没啥水垢。”
南水解“渴”,受水区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水质好了、水垢少了。数据显示,源头丹江口水库水质连续多年稳定达到Ⅱ类。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监测,使用南水后,自来水硬度由每升380毫克降至120—130毫克。“丹江水硬度低、偏弱碱性,口感要比地下水好。”郭公庄水厂技术人员介绍。
供水格局也在改变。“北京由此告别单一水源困境,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由1.0提升至1.2。”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目前城区供水超过70%用上南水,直接受益居民达1100万人。
到2020年,北京市将实现密云水库、地下水源与外调水源“三水联调”,南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为中心城和新城20座自来水厂提供水源,供水范围基本覆盖北京平原地区,惠及人口2000万。
天津市水务局副巡视员刘长平说,截至目前,天津新增水量10.6亿立方米,一半以上城市居民吃上南水,从“单一引滦”变为“双水源保障”,相当于增加一条输水生命线,城市供水“依赖性、单一性、脆弱性”矛盾得到有效化解。
用水节约了,节水优先不“任性”
南水来之不易,受水区坚持节水优先,用水不“任性”。
孙国升介绍,北京量水而行,坚持“喝、存、补”原则,调来的15.8亿立方米南水,先满足“喝”,70%供给自来水厂,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另外要“存”,目前2亿立方米水存到密云水库、怀柔水库、十三陵水库和大宁调蓄水库,对北京水资源调配起到重要作用;还要“补”,进行地下水回补。
北京严格管水,拧紧“水龙头”,去年全市换装7.8万套高效节水器具。多用再生水,北京七成以上河湖补水来自再生水,去年再生水占到用水总量的1/4,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十二五”期间,北京年均节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每年省出一个大型水库。
天津精打细算,把水细分为5种: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实现了差别定价、优水优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节水正成为共识。在受水区的一个个节水型小区,淘米水先洗菜、再浇花,洗衣水用来冲厕所,“一水多用”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习惯。天津建成节水型企业1056家,节水型小区476个,覆盖率分别达到44.9%和18.2%。北京建成雨洪利用工程1178处,去年城镇雨水综合利用量达1.62亿立方米。
生态受益了,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
有了地表水,严控地下水,生态效益渐显。得益于南水补充,北京压采地下水1.14亿立方米。同时,向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试验性补水0.84亿立方米,使区域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局部最大升幅达8米。监测显示,今年7月底,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平均埋深,较去年同期回升62厘米。
补生态欠账,北京利用南水,向城市河湖补水1.74亿立方米,与现有再生水联合调度,使城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质接近地表水Ⅲ类。曾经干涸的卢沟晓月湖重现波光粼粼,83岁的居民徐大妈感慨:“真想不到,还能再看到20年前的场景。”
天津重新划定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提出到2020年底,全市深层地下水年开采量控制在0.9亿立方米以内。近两年来,共有80余个用水单位完成水源转换,减少地下水许可采水量1010万立方米,回填机井110余眼。
天津市南水北调办综合处处长董树龙说,天津变生态应急补水为常态化补水,累计向景观河道补水5.2亿立方米,为“美丽天津”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南水北调供水常态化,地下水压采目标逐步实现,天津地下水位将会逐步回升。”董树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