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为什么农民不再愿意种田为生

发布于2025-01-21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为什么农民不再愿意种田为生

  全国政协委员、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袁隆平曾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纯收益仅有116.6元元,但其中包括109.1元的国家粮食直补,实际上不含补贴农民纯收益只有7.5元。”

  这已经不是袁隆平院士第一次就粮食价格、农民补贴等“三农问题”发出呼吁了。袁隆平先生为什么一次次提出这样的建议?因为他一直与土地打交道,深知农村、农民和农业的真实情况,所以,面对“农民一亩田赚七块五”的冰冷现实,他与农民一样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作为一个农民,我这些年虽然外出打工不种地了,但我大哥在种地,我岳父在种地,我的许多亲戚朋友也在种地,我自己也有土地(大哥在种)。所以,对于农村的情况,尤其是农民种地的收入,我一点也不陌生。今年春节回家,我问大哥种地收入怎么样?大哥给我算了一笔账。大哥自己的地加上我的地,一共种了15亩。由于干旱,小麦、油菜大幅减产,连本钱都没收上来。本想秋季水稻能够弥补小麦、油菜的损失,没想到遭遇虫灾,快收割时被稻飞虱大面积蚕食,亩产600斤都没有收到。除去耕种燃油、化肥、农药、种子、薄膜、收割机等费用,2011年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大哥两手空空!其实就算风调雨顺,加上国家粮食补贴,大哥种15亩地除去生产费用的开支,最终到手的纯收益也只有2000元出头。如果把大哥和大嫂的人工费用算上,那种地一年就相当于亏本。这就是大哥种地的现实。如果不了解农村情况,一些城里人可能很难相信农民种粮食只能赚到这点钱。虽然这些年国家对农民种粮扶持、补贴力度越来越大,可农药、化肥、种子、薄膜、燃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年年攀升,很大程度抵消了农民的种粮收入,不少农民都和我大哥一样难以靠种地致富。所以,大哥、大嫂还需要在农闲时外出打短工,以贴补家用。

  商人做生意赚钱,工人干活拿工资,目的都是为了让生活越过越好,农民种粮当然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农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粮,收入只有一两千块钱,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你让他怎能热爱粮食生产?叫农民怎能安心种地?要知道,这点钱还要支付孩子学费和人情往来,如果生病了,更是杯水车薪。很高兴看到有袁隆平院士这样的政协委员一次又一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大声呼吁。算算种粮这笔账,不是我这个农民在哭穷,而是我大哥和许多农民的真实写照。为什么农民靠种粮一直难以致富?这显然不是我这个农民能够回答的问题。农村地区尤其是以种粮为主的一些村庄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过程中。老人和妇女成了务农主体。与此同时,大多数进城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不感兴趣,不愿意返乡务农。那么未来“谁来种地”、“地怎么种”呢?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研究员黄鸿翔委员:现在农村主要是“3899部队”种地湖北省农业厅在该省应城市祝墩村、枣阳市鲍庄村、崇阳县吴城村、监利县龚岗村等地开展了逐户调查。调查显示,前段时间。目前当地务农人员整体年龄较大,素质偏低,60岁以上的占25%,小学文化和文盲占55%。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现在农村主要是“3899部队”在种地,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务农收入不如务工高的问题不解决,这类情况就很难改变。事实上,为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国家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如免除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等,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了“八连快”。但是,由于种粮比较效益偏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依旧选择了进城务工。山西农业大学校长董常生代表:种地农民减少源于城乡差距一半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我曾经在山西一个山区农村调研时发现。留在村中的劳动力中又有一半是老人和孩子,他们中只有1人具有高中文化,其余更多的是小学以下文化。农民的基数在减少,原因有农业内部的,但是有相当部分是农业之外的,教育资源、就业报酬、发展机会不平等带来的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在减少。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及城镇化浪潮都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劳动力产生影响。

  十分关心将来谁来种地,“作为老一代知识分子。谁来守住我们的‘米袋子’与‘菜篮子’等问题。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将影响中国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局面。”两院院士说。在田间地头经常见到这样的画面: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开春。儿童在旁边玩耍,或者时不时地帮点忙。青壮年劳力集体出逃,这种画面衬托出的是中国农村的现实。他们逃离了农村,奔向城市里的工厂,过着打工生活。在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只好由妇女、儿童、老人组成“杂牌军”来承担,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离土地越来越远,并且普遍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与技能。这一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联谊会理事会会长师昌绪为代表的15位两院院士联名向中央决策层提交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尤为令人瞩目。这15位两院院士指出,其中。若不从战略上研究并解决新生代农民弃农的问题,人口大国将面临无人愿种地的境地。这也是近日在江苏召开的全国现代职业农民教育战略研讨会的中心议题。

  无人种地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已下降到38.1%,据统计。占乡村就业人员比重下降到63.4%,农业从业人员数量锐减、老龄化趋势严重,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格局正在加剧。80%的农民都是50~70岁的老人,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他们既不懂现代农业技术,又因年龄过大而无力耕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结果更加显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06年年末。20岁以下的占5.3%,21~30岁的占14.9%,50岁以上的占32.5%。在一些工业化、城镇化先发地区,农业从业人员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以浙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为例,50岁以上的占到53%,30岁以下的仅占6%。即便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在校读书的“90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从未将农民作为未来的职业选择。在外找工作或经商的80后、90后也大部分不愿意回到农村务农。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从动态方面来看。50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仅为18.1%,第二次农业普查时上升至32.5%。10年上升了14.4个百分点。按此趋势,到2016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我国农业劳动力中50岁以上所占比重将会超过50%。依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确定,束怀瑞、汪懋华、沈允钢等院士说。45岁及以上的农业劳动力为老年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超过农业劳动力15%时就可称之为劳动力的老年型结构。对照这个标准,“谁来种地”、“靠谁来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问题实在令人担忧。我国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来自农业部、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的专家认为。农业生产缺乏稳定的后继劳动力队伍,已成为威胁国家粮食安全的严重隐患,未来10~20年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甚至可能给世界带来影响。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党中央对“三农”问题和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十分重视,沈其韩、陈文新、於崇文等院士说。特别是近年来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目共睹,但是实践证明,“三农”问题非常复杂。除了认识与思想上的保证之外,还要建立真抓实干的长效机制,把“三农”问题纳入法制化轨道。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种一年地。农村留不住青壮年劳动力移迁的脚步。郑哲敏、俞鸿儒、郭慕孙、翟光明等院士认为,这就极大地挫伤了农民尤其是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工业高速发展,西欧国家在“二战”后。城乡差距一度迅速拉大。但这些国家相继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业经营者须获得与其他职业的就业者同等的经济收入。日本更是汲取了西欧国家的经验,在工业经济腾飞之初,即1961年就及时制订以缩小工农和城乡差别、实现务农劳动者和其他行业劳动者收入均衡为目标的《农业基本法》,并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等。日本农业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7年,早在1975年。大体相当于我国高中毕业程度;荷兰农民大部分是高级或中等专业农校毕业,且每年还有20%左右的从业农民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接受继续教育。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可据统计。初中及以下所占比重高达95%,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仅占0.2%,农业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对新农村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梁思礼、黄祖洽、童志鹏、戴元本等院士认为,国家在继续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应高度关注农业生产后继乏人的问题。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建立一种农民补偿教育机制,农民一直没被当做城里人来善待。农村的水利、垃圾、用电、上网、医疗等问题几乎没有人管。国家急需偿还过去对“三农”教育的历史欠债。培养职业农民或种植、养殖专业户。首先要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两院院士建议。培养一批优秀的职业农民。

  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鼓励一批高素质人才返乡建设新农村。可以中央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其次要大力推动回乡创业。设立青年农民创业基金,对普通高中或职业中学毕业生从事农业经营并达到一定规模,对返乡创业的职业农民可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此外,要制定和完善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涉农院校毕业生投身现代农业的建设,探索制定吸引城市青年从事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采取保留城市户籍,提供社会保障等待遇,吸引他们成为现代职业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发展种养大户,第三要加速土地流转。造就一大批职业农民。来自吉林省的调查显示,规模在20~30亩、30~70亩的玉米种植大户,每户平均净收入分别为1.2万元和2.3万元,基本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收入相当,这部分人成为职业农民后不会轻易离开农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比如,第四是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加职业农民科技培训补助资金规模,扩大政策覆盖面,创新培训形式,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每年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对具有资格的职业农民给予补贴,可把现行的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向职业农民倾斜,促使职业农民有能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委员:农业效益低自然没人种其实是一个关系农业生产效益的问题。当前,“谁来种地”问题表面上看起来是人的问题。农民收入的大部分来自非农产业,自然没人愿意种地。有的地方已经打到1000米.河北农田大面积缺水.整个北方,农田缺水的状况几乎不可逆转.由于多年的资源透支,按:三年前,我杞人忧天地写下这篇文章.三年后,我的担忧已成为现实.粮价菜价飞涨每个人已有切身感受.三年前写本文时,我只是分析了无人种田的危机.今天如果再写此文,将要增加一个更加难解的危机,这就是农田缺水.北京的地下水已经打到了2000米,山西的地下水。不仅粮价还要上涨,而且煤、气、水的价格都将上涨。而这些基本要素价格的上涨,一定会带来其它生活用品价格的上涨。普通的中国人,很快就要勒紧裤带过日子了。我带了几个学生回安徽家乡调研。听乡村干部说,今年暑期。现在农村只剩些老弱病残在种地,稍微有点出息的,都出去了。他们忧心地问:“十年后,谁来种田啊?”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我们称呼“工人叔叔”、“解放军叔叔”、“农民伯伯”。

  农民从此在我印象中就是憨厚的长者。但如今“农民伯伯”不种田了,种田的是“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我见到一些村干部,也都是“爷爷奶奶”级的,大多在五十以上,有些已经六十开外了。他们说,年轻人都出去了,没出去的也不愿意当这个村官:“一年只有一千多快钱,有什么劲头呢?”另据他们反映,乡村学校空了:“好老师都走了,学生也跟着走了。”回来后查阅资料,发现务农人口严重老化是全国性现象。状况好点的,平均年龄在四十多岁,差点的则五十多岁,青山绿水间只剩些白发人。往日的乡村,虽然贫穷但鸡鸣狗跳,人欢马叫,可谓“沸腾的乡村”,而如今都已盛宴无常,胜景不再,只在春节才有点欢乐的样子。有些村庄竟找不到壮汉抬农机。有人叹道,再过几年,恐怕连抬棺材的人都找不到了……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追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再过十年,中国务农人口平均年龄将达到五十多岁甚至六十多岁。随着“农民爷爷”和“农民奶奶”们的仙逝,务农人口将急剧减少。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指望,十年后入城的农民工回归田园,重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我这个农民的孩子,会回家种田么?你会吗?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具有不可逆性,这是世界性普遍经验。农村和农民单调、寂寞和困苦的生活经验,使农民入城,有如黄河入海,一去不回。再说,离乡离土若干年,他们体能退化,年龄老化,纵使有心归田,也已英雄不再。我的一位入城不久的农民兄长就曾看着农活叹气:“不行了,真的干不动了。”近年来,国家加大农业补贴,使局面有所缓解,但千万不能指望通过补贴,就可以“克服”农民老龄化和农村空洞化的时代潮流。

  我国历代的土地政策使得每家每户占有的土地极为有限,农田被瓦片化、补丁化,无法寻求规模效益。这种“一亩三分地”式的小规模农业,可以让农民温饱,但无法让农民致富;可以解决生存,但无法解决发展。虽然有少数例外,但“种田难以致富”的这一总体判断,难以改观。在全民致富的年代,更多的农民将致富的梦想寄托于城市。由于农田瓦片化、补丁化,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难以展开。我不是“三农”问题的专家,但有个道理我想透了:田总是要种,要么人种,要么机械种。如今农民不愿意种田,又无法用机械种田,迟早会形成“粮荒”和“粮慌”。今年仅仅因为肉价上涨,就引起社会和政府高度紧张。如果有一天粮油蔬菜价格翻番,会是怎样情形?农业人口老龄化和农村空洞化并非中国独有难题,日本和韩国都经历着“三农”问题——农民老龄化、农业空洞化、农村破产化。据韩国统计厅2006年统计,韩国农村人口中,65岁以上的人口占到30%,老龄化程度超过韩国平均水平的3倍。截至到2005年12月,韩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15年前减少一半以上。韩国“三农”问题的根源是生产率低,户均耕地为1.36公顷,农业机械化程度无法提高,农产品价格比国际农产品价格平均高2.85倍。政府的对策是鼓励农地集中以便规模经营。发展乡村旅游和本地产业,提升农民的非农收入。政府计划从2004年至2013年,投入1190亿美元的农业振兴资金,力图使农业起死回生。日本年轻人很少投身农业。

  1999年日本农户为324万户,比1950年的600万户减少近一半。农业就业人口中,65岁以上的约占50%,老龄化严重。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农作物种植面积已减少大约一半,造成了粮食自给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60%下降到现在的30%左右,大量依赖从中国和美国进口。对于中国,这个问题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于,中国现有十三亿多人口,预计将上升到十六亿,一日无粮,一日不稳。日韩缺粮,可以依赖中国进口。中国如果缺粮,又从哪里进口?世界粮价必然大涨。中国大部分市民生活,依赖于低价格的粮油蔬菜。一旦粮油蔬菜价格翻番,市民的“幸福指数”就会大跌,所有价格体系也会因之而急剧波动,导致政治和经济危机。比较各国的粮油蔬菜价格,我国的粮油蔬菜价格上涨是应该的,也是必然的。我现在身处韩国,发现他们的蔬菜价格包括红薯的价格,与肉价差不多!农民老龄化、农业空洞化已经急速向我们走来,国家决策层应高度警惕。因为从政策研究调整到法律制定施行,不仅需要财力、人力,还需要时间——土地政策尤其如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比如农田交易政策应否松动,以利于土地流转和兼并,从而促进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土地兼并后,失地农民如何纳入国家保护?农业治理结构可否引入法人化,让农民以土地出资组建公司,实现规模经营?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股农业?村庄空洞化以后,如何合并村庄,重新规划?土地和农业历来是国之根本,不可不慎。但我们不能因为惧怕可能的风险,就畏首畏尾。我们必须勇敢地回答:若干年以后谁种田?也是一名高校教师,我是农民的女儿。

  我凭良心说话,句句真实。发这样一个贴子,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对农民生存现实给予关注。我无力改变现状,只能借用这种方式,希望能替他们做些什么。我父亲及乡亲们遇到的事例,只是8亿农民生活生存现状的一个缩影,我知道农民种地很苦,苦的是心里;其实农民也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源于他们生存在一个封闭的世界,他们自娱自乐..................可是农民真正得到的有多少?“十一”回家,惠农政策一大把。我再次看到了农民生存的艰难。由于镇政府监管无力,2011年6月。导致吉林省昌邑区桦皮镇20多垧水稻田被淹,当地电视台曾经报道过,并采访了镇政府负责人,那位负责人亲口承认是政府监管无力造成积水无法顺利排出才导致良田被淹。淹了二十多天,正值抽穗期,农民知道这20多垧水稻就算完了。事实也正是这样。随后,农民多次找政府解决问题,镇长说了:“大不了我不当这个镇长了,你们还能怎么办?”朴实的农民还想着:“要不算了吧,地还得年年种,得罪了镇政府还了得!人家找一伙子人,把咱们的地给毁了可怎么办哪。”可怜这些农民哪,是善良还是愚昧?或是什么,我说不清。当听到父亲这一翻话时,我真的是心在流血,眼泪不自觉地得流下来。2011年10月2日,农民收到了一张补偿单,当时我刚好国庆回家,我看了,只有绝收稻田才可以领到补贴,每亩补贴8元。而我家的4垧绝收也变成了4亩,补了32元。

  看到这个单子,看着农民的签字,我真是彻底无语了。现在农民种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这区区的32元真是让农民彻底心寒了。父亲没有签字,他说,这32元不要了。他气,他也恨。

  农民工现在是极热门的话题,从上到下所有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农民工这样一个普遍又特殊的群体,但没人关心的话题是:现今是谁在种地?十年后、二十年后谁还会去种地?只要是同最基层的农村有密切关系或联系的人(比如有父母兄弟或亲戚朋友在农村)都知道,在今日在广阔的黄土上耕种的人都是一些四十以上的中老年人,四十岁以下尤其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男女清一色在黄土地上看不见他们的身影,这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占据了农民工很大的比例,这是事实。自从分田到户以后,农民有了自由耕种土地的权利,于是便有剩余的劳动力,于是便有了进城打工的群体,在这一时期这些农民工无论是对城市的发展还是对农村农民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时间一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在农村有一些在外地打工赚了些钱的农民早已不要家乡曾是他们名下的土地了,他们已是缺头缺尾的城里人了;大多数人来往于打工的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在外打工,家里的土地由他们的父辈或祖辈在耕种;几乎没有那样的家庭:家里所有的人都在家种地。年轻的人没有人愿意在黄土地上象他们的父辈或祖辈那样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他们的父辈也不希望他们的后代过他们同样的日子。

  在农村,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男女已经没有几个人会做那些农活了,他们也不愿做那些辛苦的农活了,现今他们的父辈祖辈在做那些最基本的农活,但再过十年、二十年,今日在外打工是主力的农民工老了,返乡了,试问:那时还会有谁去农村做那些最基本的农活?难道是科技可以发达到不用人工地里可以长稻谷?而现今这种田地都分到各家各户的形式是不适应大规模机械化耕种的。我想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不会.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自己.80后的农村人不会种地也在是什么新鲜事了,不用个个去统计.种地已不在被我们看成是主业了,出来打过工的朋友说过这么一句话:我就喜欢城市,向往夜生活,我就是饿死在城里,也不会在回家种地了.当然他说这话可能是有些偏激,但我不算是个农民,我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我不会种地.农民是最高的职业,可以说他们统治着全世界,提供衣食住行,多么高尚的职位,多让人敬佩啊!可那却是不被人向往的职业,甚至很多人都会说,农民们那是多么没有出息的人啊!从各个方面来打击农民们,也让更多的年轻人不敢加入,甚至排斥.当然我也不排除,很多人都向往城市.80后的打工族也不在把打工看成临时工作了,不在像60后70后那样把打工看成是农闲时出去挣点补帖家用了,我们靠打工为由,编织任何谎言留在城里,想尽办法摆脱流着农民血液的躯体,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姿势,不牺一切代价,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将面临着同样的捆扰,我们的父母.

  他们和农田打了一辈字的交道,他们担心自己的接班人,他们不想农田就这样在他们手上休息,但他们也更不想自己的子孙继承他们的事业,和他们一样做个农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孙能走出去,过更好的生活,不要像自己这样.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这是一个发展快速的社会.想我们这样学历不高的打工族很难跟上节奏,随时都会脱轨,都将面临着反乡,而不会种地的我们回去又将面对着我们新的挑战.社会发展了,技术进步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提高了,他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搞副业或外出打工,这是好事。但利用先进的技术毁林开荒,破坏生态,将来该如何面对子孙后代啊!这段文字谁可以看到?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谁可以替农民作主?不知道。

  国家那么多惠农政策为什么到县乡一级就完全走了样,不知道。谁来负责。农民为什么还是那么苦?就因为他们生活在生物链的最底层吗?不知道。民以食为天!号称农业大国的中国,这些年竟然把农村糟蹋的不像样了,十几亿人赖以生存的农业基础破坏殆尽!几十年辛勤修建的中小型水利全都毁于一旦!一点点抗灾能力都不复存在!稍有一点气候异常就引发大规模的灾情,水灾、旱灾、泥石流灾、雪灾连年不断,自毁长城啊!!!全是人为的!环境破坏殆尽!生态平衡破坏殆尽!毁田造城市,毁田造大学城,毁田造GDP,毁了十几亿人的生存根基!简直是千古罪孽!!!不是倒退,是毁灭啊!!!是不可再生的、不可逆转的毁灭啊!

  如何解决谁来种田、谁来养猪的问题也是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在未来几年要努力解决的问题。对于农民的种粮难深有体会。很多农民都已经不再种地和养猪,大片农田撂荒。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民种粮、养猪没有收益。本来农民种粮,除去种子、农药、肥料之后,就基本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赔本。而且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民种粮、收粮都要请人,一个人一天要付100元,还要管三顿饭,饭菜还必须要有鸡有肉,一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觉得太不划算,就只能将耕地租给他人。”即便租金收得很少甚至不收,实际上。都很少有人愿意租种。90%以上的年轻人都进城打工,农村基本没有劳动力了。有些农民甚至将桉树种在稻田里,还有更让人心疼的事。“这种树的树根一旦伸进泥土里,特别能吸收水分,把稻田水都吸干了,当地农民说一栽桉树,三十年都种不出粮食。”

  我国的农业科技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青年农民宁可在城市干最累最苦,甚至最脏的活,也不愿回家种地,根本原因就是种地不仅辛苦,而且辛苦还赚不到钱。农民种地大多靠天吃饭,年成好,还有点盈利,碰到洪涝、干旱灾害年,就可能亏本,甚至是颗粒无收。而外出打工,工资再低,每月还有收入。一个劳力一年种10亩田粮食,纯收入二千元左右,还不到外出打工一个月的工资。

  不可忽视,不愿种地还有代际传递的效应,如今大多数农村青年丧失了农耕技能,难以回到农村当农民,而且这种影响还会延伸到下一代。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种地能不能赚到钱的问题,假如在家种地能过上幸福的日子,谁愿意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的父母孩子,夫妻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而千里迢迢出去打工?一位农民对我说,他家5口人有2.9亩地,种一季稻够吃一年半,他算了一笔帐,请人工钱,加上农药、肥料、种子等钱,成本1900多元,打了2500斤谷子,100斤卖110块钱。即便把谷子都卖掉也就2750元左右,扣去成本才赚850元,而家里还要吃1000斤。如果只种粮食,就没有穿衣钱,没有人均开支了。种地不赚钱,撂荒现象也就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做了一个专题《四川农田撂荒调查:粮价上涨种地反倒赔钱》,在镜头里我们看到四川省武胜县乐善镇黄角湾村70岁的李均华老人,家里的一片地长满了荒草,老人说,两个儿子都觉得种地不划算,所以到外省打工去了,土地撂荒了6年,家里的农具现在已经长满铁锈。四川省武胜县农业局副局长彭国华说,他们对全县撂荒耕地进行了调查,结果是全县的撂荒耕地3.2万亩左右。种地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粮食价格低,种粮成本加大,粮价上涨和粮补增加始终没有跑过生产原料涨价这条腿。也就是说,每年粮食价格的上升,都不足以抵销生产成本的涨价。

  在这种压力下,农民只好选择了撂荒这种办法。粮价跑不过生产原料涨价这条腿,是因为粮食提价慢。中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当然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定得太低,另一个是被统购统销的中间商吃掉一大口!这不但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贫富差别。1990年,我国的粮食(水稻)收购价是0.22-0.24元/斤,2011年的粮食(水稻)最低收购价是1-1.1元/斤,只涨了大约4倍。但同期的生产资料价格涨了20多倍。全国各地同期的公务员工资大约涨了40-60倍不等。我国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目的是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而实际上是对农民的一种束缚,导致了粮食价格始终偏低,而偏低的价格只能是种粮薄利。根本的途径就是从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入手,要解决这个严峻问题。如果不能大幅提高最低收购价,就要加大对农民种地的补贴,尤其要协调好各个市场,调控好种子、化肥、农药等物资的价格。如果不能解决农民种田能养家糊口,过上好日子,谁来种地依然成严峻问题。

  孩子们对农村的好奇,反衬了现代青少年对农业的隔膜,对田地的疏远,同时也折射了现代教育的缺憾、素质教育的短板。提起素质教育,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其实,种地也是素质教育。但是绝大多数孩子五谷不分。孩子们分得清玫瑰与月季,却分不清小麦与韭菜。远离劳动,还直接导致四肢不勤。不少孩子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背不能驮。远离农业劳动,还让孩子远离了对粮食的质朴感情,各种浪费现象令人痛心疾首。孩子如果没有在田地里流过汗受过累,很难体会“粒粒皆辛苦”的真谛。远离农业劳动,让城乡失去了一条很好的纽带。不少城里孩子瞧不起农村,看不起农民,在城乡间筑起了一堵无形的隔离墙。远离农业劳动,让农业失去了接班人。陕西省某县对四个乡镇1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96%的学生毕业后不愿当农民,于是有人感叹“农业大国,以后谁来当农民”。你也为农民工说话,他也为农民工说话,就好象他们都是农民工的代言人似的,他们都很高尚。可是,他们想没想过,工人得做工,农民得种田,否则,十三亿人穿什么?用什么?吃什么?都到城里来做工了,来盖房子了,现在的城里人。

  谁种地?总不能总是靠“吃”房子活着吧?几年以前,美国种地的人的平均年龄是58岁,年轻人都进城了。美国是高度机械化种田,与我国的分散式种田的方式不同,可是,美国人自己也对此很是担心,实行的也是城市化,整天听的是城市化。可是,农村怎么办?我国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有期限地分给农民种植,而不是卖给农民了。土地分田到户,就挺难实现规模化种植与管理。农村里稍有一点儿外出赚钱的能力的人,都奔向城市了。现在的农村里,还有多少生力军是肯窝在农村里种那几亩地的?有的地方是想种地也没地可种了。这里也建设,问题是不光是身强力壮的人不想种地。那里也建设,倒也没什么不对,经济要发展,也是必然的。只不过是鼓励大家都住大房子,就不太对了。我们的国家本来就是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呢!我们的人均收入是3000美元,发达国家是50000美元。发达国家的人均住房面积才多少平方米呀?发达国家也不是人人都住在有自已的产权的房子里的吧?我们的地方政府为了经济发展,为了高价卖地,为了自已这一届的政绩,拼命地在卖地,盖房子;开发商们则拼命在抬高房价,也不知道人家用的是什么手段,反正是他们涌向哪里,哪里的房价就拼命上涨!盖房子得用人不是?劳动力也值钱了。到盖房子的工地当小工,都能赚到比在农村种地多得多的钱哪!十三亿人都得吃饭吧?盖房子不要说争劳力了,可是。盖疯了,农田也敢拿去盖房子呢!有些小产权房不就是农业用地吗?农民进城了,他们分的地还在,还可以得到补贴,他们的住房还在,有的就闲在那里,资源的浪费现象挺严重的。

  让孩子亲近田地,体验农业,不仅是为了避免农民“后继乏人”,更主要的是锻炼他们的体魄与意志,体会农民的艰辛,知道粮食的来之不易,加深与“三农”的感情,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四川是水稻之乡、鱼米之乡,可是这么多良田都白白浪费了,真是太可惜了,如果这么下去,国家的粮食安全没有办法保证。但是撂荒问题不解决,将很难持续下去。“粮食价格太低了,农民没有收益,怎么能安心种田?如果能够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将一部分打工者吸引回来,这才能解决撂荒问题。”

  只有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才具有重要意义。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