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
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一般传统中药材讲究地道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
中药饮片
中药饮片是中药材经过按中医药理论、中药炮制方法,经过加工炮制后的,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的中药。这个概念表明,中药材、中药饮片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中药饮片包括了部分经产地加工的中药切片(包括切段、块、瓣),原形药材饮片以及经过切制(在产地加工的基础上)、炮炙的饮片。
药材储藏
简单说,药材一般不可以直接入药服用,饮片是经过基本加工可以入药,服用。不管是药材还是饮片,都面临这储藏的问题。那么药材或者饮片该如何储藏呢?
中药材的含水量超过15%时,容易发生虫害、霉变等变质。故对含水量高的药材,要借高温、太阳、风、石灰干燥剂等力量。选用晒、晾、烘、微波、远红外线照射等方法,将含水量降到15%以下。
降低中药材含水量最常用方法是:
把药材摊在席子上,摆在太阳下晒。如果条件允许,可用架子把草席架空。对于一些含水分或淀粉较多的药材,如贝母、百合、延胡索等,应先用开水烫煮或蒸.再在太阳下晒。有些药材不耐久晒,如麻黄,久晒后有效成分的含量会减少,应放在通风的室内或遮荫的棚下阴干。此外,有些高价药材容易生虫、发霉,如人参、虎骨等,应密封保存,用石灰保持药材干燥。
中药材、中药饮片贮藏中常见的变质现象有:
霉变、虫蛀、变色、走油、散失气味、风化、潮解、升华、挥发、粘连、腐烂等,都会导致药材质量的变化而失去一定的药效。
一般储藏要遵循一下的原则:
低温。霉菌和害虫在1 0℃以下不易生长,且泛油、溶化、粘连、气味散失、腐烂等药材的变质反应在低温时也不易发生,所以将药材放在阴凉干燥处(如冰箱),有利于保存其有效成分。
避光。像花叶类那种在光照时容易起变化的药材,应贮藏在暗处及陶瓷容器、有色玻璃瓶中,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分类。根据药材特点分类保管,如刺猬皮、瓜萎等肉质、甜香的药材易生虫,应放在熏库;远志、半夏等易霉变,应注意通风、日晒。另外,剧毒药材更应贴上醒目的标签,专人保管,防止误用中毒。
密封。种子类药材(白扁豆、麦芽、薏苡仁等),密封保存可防止老鼠撕咬;容易风化(芒硝等)和挥发(冰片等)的药材,密闭保存可避免有效成分丢失。密封时,将药品放在干净的玻璃瓶中后,盖严瓶盖,用蜡转圈滴在瓶口处封严就行了。另外,陶瓷罐、真空袋也是不错的密封容器。
合藏。将花椒与有腥味的动物类药材(鹿茸、地龙等)一起存放,可防止动物类药材虫蛀变质;将泽泻与丹皮放在一处,泽泻不易虫蛀,丹皮不易变质。
杀虫。对桑螵蛸、露蜂房等动物药保存前要蒸熟,避免虫卵孵化;同时可用化学药物熏杀害虫,通常保存少量的药材时可将硫磺点燃生成二氧化硫熏蒸,保存大量的药材时可喷洒氯化苦熏蒸。
中药材储藏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虫蛀,虫子侵蚀的是药材组织内部,从而降低疗效或失去药用价值。出现虫蛀的主要原因:
中药在采收加工时受到污染,干燥时未能完全杀死虫卵,一旦环境条件适宜,虫卵即会孵化成虫。
虫蛀与温度、湿度及药材的含水量有关(温度16--35℃,湿度60%,药材含水量在11%,为害虫适宜的温度区;致死高温区为50℃--60℃之间,害虫可在较短时间内丧失生命活动;致死低温区为-4℃以下的温度,在这一温度范围内,害虫因体液结冰,细胞原生质冻损而脱水致死。)
虫蛀与药材的完整性有关,完整的药材比加工制作的药材不易生虫。
容易虫蛀的药材有独活、白芷、防风、川芎、藁本、泽泻、藕节、川乌、草乌、前胡、南沙参、莪术、山药、黄芪、当归、党参、板蓝根、苎麻根、白附子、贝母、天南星、半夏、郁金、甘草、桔梗、天花粉、防已、明党参、姜、仙茅、北沙参、白蔹、甘遂、射干、巴戟天、北柴胡、山豆根、光慈姑、何首乌、地榆、乌药、节菖蒲、三棱、升麻、鸡血藤、海风藤、青风藤、桑白皮等;一般的有黄柏、椿皮、寄生、桂枝、款冬花、菊花、金银花、凌宵花、闹羊花、芫花、蒲黄等等。
在库中药应经常进行检查,检查时间可依据季节而定,也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应以各类易霉中药为重点,分批分类检查。检查时,应注意药材本身有无潮湿、柔软、发霉、泛油以及生虫现象。重点药材,必须拆包或开箱检查。
八月20日-22日,农学谷联合济仁医药的北京“中草药专题班”将逐点解析中药材各方面问题,为行走在行业内的中药人注入更多的动力!报名咨询联系邵老师(微信号: qq_33165673)!
更多信息也可关注“农学谷”微信号(WOA-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