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杨燕 记者张行勇)目前,在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位于杨凌示范区大寨乡的栽培基地大棚里,5000个桑黄菌袋上陆续长出了金黄色的月牙形子实体,长势喜人。这标志着规模化人工栽培桑黄在我国获得成功。
桑黄被称为“森林黄金”,是传统的名贵中药材,随着近10年来市场需求量增大,桑黄遭到掠夺性开采。由于桑黄本身生理生态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被破坏的野生桑黄资源难以恢复,甚至即将枯竭。
2006年,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雷萍带领团队在秦岭大山中发现了桑黄,并从中分离出菌种,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团队在桑黄菌种鉴定、生物学特性、菌丝体深层发酵、人工驯化栽培、有效成分分析、安全毒理学和药理学研究等方面陆续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团队在桑黄的人工栽培研究中突破技术瓶颈,取得成功。
此外,研究团队还委托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人工培育的桑黄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检测结果表明其属于无毒级;与第四军医大学、西北大学、陕西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联合对桑黄发酵菌丝体药理药效作了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桑黄发酵菌丝体对S180及H22荷瘤小鼠肿瘤、荷HepG2裸鼠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有一定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