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当下最流行的稻田养殖模式设计的要点

发布于2025-04-10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当下最流行的稻田养殖模式设计的要点

摘要

分享各种农产品采后保鲜、农业园规划设计、农业策划运营相关的文章和咨询,让新农人的生活生产充满健康与活力。

在稻田中养殖鱼虾,是将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杂草资源、水生动物资源、昆虫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小龙虾所利用,同时,鱼虾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稻田除草、灭虫、松土、活水、通气和增肥之效果。“稻虾共生”是在通过人工管理条件下获得稻、虾互利双收以及体验式消费三重效益的生态种养新模式,特别适合成都平原地区及川中浅丘沟谷地区的基本农田(水田)的运用。

壹产品形式

1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产品。

稻鱼共生系统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闭塞的交通条件,而这恰恰给游客提供了接触大自然、领略田园风光、体验乡土气息的机会。

2科考教育旅游产品

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具有巨大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对游客进行生态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绝佳教材。科考教育旅游产品的潜在客源群体包括遗产、农业、水产、生物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接受环境教育的青少年群体等。

3美食旅游产品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不用或少用化肥与农药,可以提供有机农业产品,为美食旅游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依托田鱼、有机稻米、野生蔬菜等原料,开发美食旅游产品的空间非常广阔。

4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在旅游开发中,人们利用地域文化为地方特色旅游创下知名品牌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在黔东南地区,反排的木鼓舞、掌坳的铜鼓舞、岜沙的原生态狩猎文化等。

传统稻鱼共生农业文化是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地域标志性文化,具体包括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建筑文化等。依托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开发互动性的旅游产品,例如让游客参与插秧、放鱼、捉鱼等农田劳动,参与鱼灯舞蹈表演等。

贰模式设计

稻虾连作:稻田中种一季中稻品种后养一茬小龙虾,待稻谷收割后立即灌水投放小龙虾种虾20公斤/亩,到第二年5月份中稻插秧前,将虾全部收获,这种模式在不影响种稻产量的情况下,可产小龙虾100公斤左右/亩。

稻虾共生:可选择早、中、晚稻抗倒伏品种,只种植一季水稻,插秧时采用免耕抛秧法。稻虾共生可增加水稻产量5%-10%,在8-9月份放种虾20公斤/亩或3-4月份放3-4cm幼虾30公斤/亩,在稻谷生长期可增产小龙虾50公斤左右/亩。

稻虾轮作:利用稻田水体种一季稻,待稻谷收割后养殖小龙虾,第二年不种稻,第三年再种一季稻,每三年一个轮回。水稻9月份收获后,立即灌水放养小龙虾种虾25千克/亩,第三年的6月份前收获小龙虾,采取免耕抛秧的方式再种一季中稻。这种模式适宜生产大规模优质商品虾,可产小龙虾230-250公斤/亩.

叁工程设计要点

1、田埂高0.5-0.7m,宽0.5m,田埂基部加宽1.0m-1.5m,坡比1:2-1:3。

2、在距田埂1m左右内沿四周挖宽2-4米,深1米左右环形养虾沟。环形养虾沟占稻田10%左右。

3、田埂四周用塑料网布建防逃墙,下部埋入土中10~20cm,上部高出田埂0.5~0.6m,每隔1.5m用木桩或竹竿支撑固定,网布上部内侧缝上宽度为30cm左右的钙塑板形成倒挂,以防龙虾逃逸。

4、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土埂上,进排水口要用钢丝网或铁栅栏围住。

肆拓展(水产品种类)

实践证明,养殖品种选择是稻田种养成败和经济效益高低的关键,养殖者必须根据地理位置、设施条件、市场行情、经济实力、苗种来源和技术水平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的养殖品种,以期达到促进水稻种植和水生动物养殖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那么,有哪些适宜稻田养殖的水生动物品种呢?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