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这绝不是人们的调侃与玩笑,而是现实中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留在村里种地的大多是老年人和中年妇女,而孩子们都到城里打工了。以后谁来种地?十几亿中国人粮食从哪里来?
以后谁来种地?
据人民网报道,根据对河南、山东两个农业大县的调查发现,农村55岁以下的基本不种地,不想种,也不会种。
河南司寨乡平陵村农民张文明全家5口人,儿子、儿媳在外打工,月收入6000多元(人民币,下同),老伴照看孙子,10亩地全靠张文明一人打理,“不指望种地致富,也就挣俩活钱儿。”
74岁的村民李成,前年做完手术后才不再下地,12亩承包田交给儿子李文献,他说:“不是儿子想种,是他身体也不好,出不去打工,又没啥手艺,只能在家种田。”
平陵村共有550户人,4900亩地,村长坦言:“55岁以下的,在田里几乎看不到了。‘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村里的地没有成规模流转,大都是老人、妇女在家种。”
这样的情况还是在河南豫北农村平原地区,如果走进南太行山,到山西等山区的梯田里看看,那就又是另一种景象了。整坡的梯田里看不到几个人干活,而且还有不少地撂荒不种了。
报导称,前些年政策鼓励大户种粮,延津县僧固乡沙庄村种粮大户郭卫峰和三户农民联手,到2014年流转面积发展到600亩,购置了几十万元的农机具。但是“粮价好了两年,去年一大跌,赔进去9万多元。本来准备再流转900亩,地都说好了,可是不敢租了。”
土地退租苗头出现。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合同签了10年,虽然还没到期,但预计到下半年,有一半地要退回去。
“中国农业被改革开放碾得粉碎”
网上的一篇博文《中国农业被改革开放碾得粉碎》写道:按1980年商品价格中值估算,中国绝大多数商品现在已经涨价百倍以上,而粮食价格只涨了几倍。80年玉米市场价每斤3角5分,现在1元多一点,仅涨价3倍。去医院看病的话,背去50斤玉米只能挂上号。如此巨大的比价差,怎么调整?怎么调整粮食都是最不值钱的东西。农民种地,只能是无奈的选择。只要有个活路他绝不种地!
种粮不赚钱,银行贷款更加收紧。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贷完先存回去,再贷出来。但有钱就比没有强,没想到,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今年不给贷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困难,有的甚至有名无实。
农村土地荒芜 现状怵目惊心
2015年一份湖南乡村实地调研的观察札记在网络热传。作者王君柏用其笔墨展现了凋敝中国农村的一角。
1985年左右,村里一共有132人,老中青搭配合理,青年人所占比例差不多是一半。但目前长期居住在村子里的只有54人,而且基本以老幼为主。在这里人们谈不上什么希望,老一辈无可奈何地生活在这儿,幼辈到十五六岁也会离开。
另外,土地荒芜少有人耕种。全村的水田,插秧的面积不到十分之一,逐步都改为种玉米,村民水稻不够吃就到镇上买。
而旱地的种植方式已经全靠除草剂和农药,这样连续多年种植,田地退化,土质板结,庄稼产量大减。
最后连简单的方法种旱地也力不从心,村民们就种茶叶或油茶,只是表示这田地还有主人。而树木肆意生长,造成农田庄稼光照不足,林中各种大小动物与人争夺粮食。
目前,农田还有老一辈村民苦苦支撑,往后年轻人不会种地,村庄的衰落将不可避免。
文章称,传统的乡村,社会有序,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绝大多数时候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此平衡中,良风美俗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使乡村的生活井然有序,也使人们的生活有意义。但当前的农村,过去的良风美俗若不是还有一些古朴的老人支撑,可能已经荡涤干净了。
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失去传统文化的当今农村,孝道消失、两性关系混乱、婚姻不牢,再加上农村环境污染严重,癌症村林立??作者认为,乡村的衰败是一个趋势,并且越来越严重。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如果任乡村衰败下去,将来后果会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