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刚刚投产,订单就已经排到3年后了,根本不愁卖!”在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高峰村的秸秆收集加工基地,总经理黄协星连珠炮似地对记者说,“不仅稻棉油菜秸秆可以变成燃料,而且杉树枝叶、花生梗、莲蓬壳等,都能变废为宝。”
黄协星介绍,在山坡街,家家户户都种杉树,为了促进杉树生长,必须人工修剪枝杈,湖北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每年大量的农林废弃物让村民们很头疼,“扔掉就到处是垃圾,烧掉又污染空气”。
去年10月,高峰村的8位农户“灵机一动”,在一家生物质燃料公司的支持下,集资300万元,成立了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运营模式,利用一块荒废厂区,加上流转的13亩土地,建设了这个生物质成型燃料生产线基地,将废弃物变成燃料,销往锅炉厂、水泥厂等处,替代化石能源。
在基地生产车间,工人们在3台成型燃料生产线上,将从本村和周边村湾收购的秸秆、农林枝秆、黄豆梗、可燃瓜果壳等,通过削皮、粉碎、压挤、烘干等一系列处理,做成颗粒燃料,装包待运。
高峰村村支书余良忠是8户参股农民之一。他介绍,山坡街地处典型的农林地区,该村及其周边区域农业林资源丰富,可以消化周边近10个村子的农林废弃物,而这些原料都是“花钱买来的,杉树枝丫每吨150元,锯末每吨200元,秸秆每吨140元左右”。
黄协星称,该基地每年约收集消化农作物秸秆、农林产品加工废弃物等1.1万吨,产出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约1万吨,相当于替代6000吨标准煤,同时还可以就地解决15个农民就业岗位。
“我们将试生产的产品送到武汉、咸宁等地几个工业用和民用锅炉厂试烧,热值都足够,而且燃烧产生的废气很少。”黄协星说。
在江汉平原,秸秆等农林废弃物问题困扰政府和农民已久。据武汉市农村工作专班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农民自发的变废为宝合作社,将为全市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找到出路,同时也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