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皮革大王回乡养猪高端人才回流蹚路农业转型

发布于2024-12-22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皮革大王回乡养猪高端人才回流蹚路农业转型

胶州里岔黑猪繁育基地,刚出生的小猪被放在暖箱里。

  胶州里岔镇西北角的千年古村良乡一村,地处高密、诸城、胶州、青西新区的交界地带,位置相对偏僻,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最近一栋栋洋楼拔地而起,统一装修的现代化小区格外引人注目,过节走亲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参观。要问起这一切的源头,一个词,高端农业。

  不扭秧歌改跳广场舞

  2月20日,新春伊始,又有村民陆续入住村建小区,硬化路面上,随处可见现代化小区设施,村头广场,几位老年人正在练广场舞,村里还专门建成了幼儿园和活动室,没有家长为入园难发愁。“真羡慕他们,65岁老年人拎包就可以入住,而且一分钱不用花。进了楼,大秧歌都不跳了,改跳广场舞了。”诸城来走亲戚的张老太家离这个村只有几公里,在她眼中,良乡一村已经提前“小康”。

  “住在里面很滋润,每栋楼都安装了暖气、热水器和电梯,自从住进楼,我的关节炎都好了。”70岁的赵大爷和老伴住了大半辈子的瓦房,没想到有生之年过上了“城里的生活”,在村民们看来,这一切都得益于带头人赵波,这些楼全是他个人出资建的。

  养猪是在“养信誉”

  赵波是谁?岛城市民熟知的“里岔黑猪”品牌就出自他手。如今,不仅在省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能见到“里岔黑猪”的身影。“它能这么短的时间快速走向全国,就是靠信誉。”身为胶州里岔黑猪繁育基地负责人的赵波说,看起来他们是在养猪,其实是在“养信誉”。

  赵波说,养信誉首先是养安全。“养殖我全程盯着,销售店全是直营,超过42小时没卖完的全部撤柜,食品安全上不能有半点马虎。”多年来,“里岔黑”品牌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所以才会一步步走向全国。

  赵波的另一个身份是胶州里岔镇良乡一村村主任。上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了胶州一家银行,多年来在银行摸爬滚打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尤其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有一手”。期间,他对出口贸易萌生兴趣,便毅然辞掉了银行工作涉足皮革贸易,因此也掘到了第一桶金。生意好的时候,每年出口额上亿。

  有了钱,赵波返乡开办养猪场,他说不是为了赚钱。里岔黑是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猪种,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也疏于保护。眼看这么好的品种即将灭绝,他觉得特别可惜。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里岔人,赵波一直对黑猪有着很深的情感,在政府的帮助下,2007年底,他建起了100多亩的保种场。

  “每年国家还会拨一部分款来支持我经营保种场,起初养猪就是了保种,猪养大了也不卖,一般只留给亲朋好友们吃。”赵波回忆,几年之后,存栏量渐渐多起来,“根本就吃不了了,这时候才想到对外出售。”自那之后,黑猪肉开始走出里岔,走到青岛、走到省内,再走向全国。

  赵波透露,里岔黑猪肉已经建立从生产培育到成品猪肉一条龙的销售网络,其销售方式是通过目前比较流行的会员制,价格最高卖到80元一斤,是普通猪肉的五六倍。即便这样,常常也供不应求。

  里岔黑猪肉如何这般金贵?在赵波看来,首先是猪的品种,它是胶州、青岛乃至山东省的一张特色名牌。“里岔黑猪体型大,比普通猪要多1~2枚胸腰椎骨,是我国惟一、世界第二个有多肋性状的猪种,而且它瘦肉多,更适合现代人的食用习惯。”赵波说。

  原生态的养殖方式是另一个砝码,自然交配、自然生长、自由运动,“可以说是用粮食喂出来的猪”。赵波说,目前有些养殖场主要是喂食饲料,一般四个半月甚至更快便可出栏,“这些猪被关笼子里,地面面积不足0.7平米,几乎没法活动”。赵波说,他的养殖场每个隔栏都分为发酵床、运动场和水泥地面三部分,每个隔栏是1500平米左右,里面养猪不超100头。

  “饲料都是自己配的,原料就只有玉米、麸皮、大豆、骨粉和盐,一般要超过10个月才会出栏。”虽然他目前有两个养殖场,年出栏量也只有几千头,但“现在基本上是供不应求,一年稳赚几百万”。

  情怀真能当饭吃

  里岔黑猪只是岛城高端农业发展的个例之一。近年来,岛城高端农业遍地开花,涌现了一大批农业品牌企业。根据青岛市农委的数据,截至2016年1月,全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00多家、占全省10%。

  回归传统,回归自然,通过发展生态农业,莱西姜山镇李家泊村的蔬菜基地也尝到了甜头,尤其是今年春节期间,几天的销售量就超过了200万元,“冬季本来产量就低,基地的农产品基本上全卖断货了。”2月21日下午,基地负责人李泓滔介绍说。

  李泓滔原是一名房地产商,因地发家,心里却始终对地有另一种情怀。“农民种地都是靠天吃饭,没有品牌,价格卖不上,土地的附加值太低,再者因为滥用农药、化肥,地里长出的粮食、蔬菜吃起来也让人不放心……能不能改变这样现状?肯定可以!祖辈们不是一样能种出粮食,一样能养育一代又一代吗?”2009年,他决定回老家种菜。

  当年,他流转了100亩土地,重启他的农民生涯。“就是要回归传统,用最普通的种植模式,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药。”李泓滔种菜用的是农家肥,人工捉虫、人工除草。虽然一开始屡遭挫折,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在不停地摸索,种菜经验越来越丰富,尤其是从2014年开始,他的种植方法收到了成效,不仅产量提高,更重要的是“绿色环保”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赔钱转为挣钱,2015年,李泓滔收益达200万元。

  乡亲们也同样得到了实惠。土地流转之后的农民每年可以收到固定的租金,还能到李泓滔的农场里打工赚钱。“以前种小麦玉米,辛辛苦苦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如今不仅每年通过土地流转收租,而且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的梦想,在蔬菜基地干一年,能拿到两万多。”70多岁的村民李老汉说。

  高端人才回乡促转型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