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农药残留快速检16分钟可搞掂

发布于2024-12-04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农药残留快速检16分钟可搞掂

  原题:深圳斥资5000万元 构建菜篮子检测防线

  2017年年底前建成1000个食用农产品筛查点,首个筛查试点定在海吉星

工作人员进行抽样、记录信息现场制样并封签。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大米里,我们认识了石蜡;从猪肉里,我们认识了瘦肉精;从咸鸭蛋里,我们认识了苏丹红;从银耳里,我们认识了硫磺;从奶粉里,我们认识了三聚氰胺。”

  这个段子一语道破中国食品安全的尴尬现状,这些原本与食品并不相关的化学物质,却真真切切地出现在老百姓的食品中,危害着大家的身体健康。

  要想将这些化学药物挡在市民的菜篮子之外,光依赖传统的实验室检测是不够的。因此,建立大量快速、方便、准确、灵敏的食用农产品安全质量快速筛查点就成为必要保障。

  深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工作就是:于2017年年底前建立1000个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筛查点,构建一道检测防线。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笔者近日前往深圳首家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筛查试点——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进行了一番实地探访,揭秘菜篮子安全如何“筛”出来!

  现场直击

  16分钟筛出有机磷

  蔬菜、水果对消费者的危害风险最大因素是农药残留。按照目前农业部与卫生部已颁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322种农药在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值达2293个。

  传统的定量检测农药残留方式,成本高不说,时间也比较长,至少需要24小时才能出结果。

  市民买菜,往往图个新鲜。等到检测结果不合格,菜早已进了肚子,再召回也来不及了。

  而对高风险项目进行快速筛查,可以快速有效地找准不合格农产品,并且立即销毁。

  笔者在海吉星市场的快筛实验室注意到,快速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最快只要16分钟便可以出结果。

  这一技术采用的是乙酰胆碱酶抑制法,用于检测市场上主要使用的两大类蔬果杀虫剂: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由于该技术具备快速、灵敏、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被列为国家推荐标准方法,也是研究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快速检测技术。

  执法人员将现场抽取的蔬菜样本封存后,送往海吉星市场快筛实验室,交由2名检测人员,对样本的农药残留进行快速筛检。

  检测人员老潘先将样本放入超声波仪,震荡3分钟,使农药融合得更加充分,然后将样本滴到试纸上,盖上盖子等待10分钟,最后打开盖子放置3分钟,等待颜色显现。

  “试纸变成蓝色或浅蓝色,就是合格。变成白色,就是总体农药超标,不合格。”老潘认为,快筛这一关是最有效的,虽然没有定量检测全面,但胜在快!16分钟后不合格,就可以立即没收或销毁产品,防止流通。

  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农产品监管处工作人员告诉笔者, 在接下来的3年中,深圳将在400个农贸市场、600个大型超市和农产品配送单位,建设1000个快速筛查点,分别针对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以及水产品的有害残留进行快速筛查。

  1000个检测点“筛”什么

  种植业产品

  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两大类农药。

  畜禽产品

  瘦肉精等畜禽的促生长剂和兽药等。

  水产品

  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等杀菌药。

  试点成果

  快筛模式初步建立

  海吉星国际农产品物流园的批发量,占到了深圳市消费总量的60%~80%。这就意味着,海吉星这个深圳最大的“菜篮子”,是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主抓的龙头。

  因此,将首个筛查试点定在海吉星,可以有效探索监管模式,为今后1000个筛查点积累可复制的监管经验。

  “今年各辖区局农产品监管科才成立,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比较薄弱。”笔者从食药局农产品监管处获悉,通过海吉星的试点工作,厘清了各部门工作职责,明确了食用农产品的监管对象、监管品种和监管工作方法,理顺了行政执法单位与技术检测机构的工作关系,初步建立了深圳食用农产品质量监管日常工作模式。

  本次试点工作,还提高了基层执法人员的监管工作能力,熟悉了各种执法表格的填写、现场笔录制作及相关证据采集,明白了“管谁、管什么、如何管。”同时也提高了技术检测单位现场抽样工作效率。

  暴露问题

  三大漏洞亟待修补

  一个月的试点工作,也暴露出了食用农产品监管现状中,存在的三大漏洞,比如农产品来源不清,现场制样耗时长以及执法工作遇阻。

  在抽检时,90%以上的经营档位均不能提供进货票证,少数档位提供的进货票证也只是手写的格式不一、项目不同、内容不全的简单记录,不能提供规范的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进货日期以及供货者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内容。

  索证索票制度难以落实,对农产品的追溯及不合格农产品的查处将造成严重的影响。食药局农产品监管处工作人员给笔者打了个比方,来自某省某市的豇豆超标,或者来自某省某市的哈密瓜风险较高、经常出现不合格,那抽检就可以专门按照产地来源进行检测,不需要浪费时间将所有产地的豇豆和哈密瓜抽一遍。

  其次,食用农产品抽样听上去非常简单,然而实施起来,却要花费很长时间。根据笔者现场计时,最长的一次水果抽样耗时整整1小时。

  究其原因,客观来讲是现场制样条件不完善,抽样工具过于简单,影响了抽样工作开展和工作效率。

  据农产品监管处反馈,目前档位都不具备水和电及相应的设施,不利于制样和清洗。

  最后,商户的抵触情绪屡见不鲜,也使得未来的抽检执法工作有待逐步规范。在抽样的过程中,有一家水果商户不停抱怨,“为什么抽我们?为什么不抽别人?”虽然执法人员抽样都是按照市场档位情况随机确定,但还是需要一遍一遍地耐心向她说明抽检工作。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