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的省市之一,我省在今年11月正式启动相关工作。日前,省商务厅、省财政厅联合出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方案》,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提升农村居民网购便利程度,促进农村特色商品网上销售额增长。
七县市试点农民上网“赶集”
作为全国首批8个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省份之一,今年我省将利用1.4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择优选择7个县市率先建设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探索既有本地特色、又可复制推广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路径和模式,打通农村商品双向流通“最后一公里”,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工业品网购进村,促进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升级。
今年的“双11”活动,农村市场尤为光彩夺目。统计数据显示,在阿里巴巴570多亿元的交易额中,来自农村的消费就占了10%,手机、平板电视、靴子、羽绒服等都成为农村市场热销商品。“鼠标一点,农村居民就能买到全国的好产品,而通过网络,安徽的优质农产品也能卖向全国,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扩大了农村消费。”省商务厅市场建设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首批示范县将以县或者总人口少于200万人的地级市为单位,并由当地自愿组织申报。
方案明确,三年内在省级统筹规划下,创建出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示范县,力争在相关政策和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其中,示范县内各类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广泛参与多种电子商务业态发展,网购网销快速增长,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现有基础上年均增长不低于30%,占当地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明显上升,电子商务物流成本逐渐下降,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打造农村电子商务生态链
方案提出,试点县市将依托供销社、邮政、农网服务网以及骨干流通企业、电商企业,围绕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综合服务需求,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支持电商企业落地农村、流通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培育农村电商企业;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发展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快递配送等协同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链。
据介绍,在完善省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健全县域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之余,我省还将充分利用农村流通和供销网点、乡镇邮政所、村民服务中心、农村青年创业基地等现有资源,支持供销、邮政、电商、流通和家电维修企业建设电子商务终端服务网点,为农村居民提供网络代购、产品代销和配送服务,积极拓展金融、通信、咨询、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
除了拓展终端服务业态,根据方案,我省还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提高农村电商应用领域,支持社会青年和大学毕业生创办电子商务企业或开展网络销售;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标准化。同时,整合各种服务“三农”的培训资源,提高基层政府、农业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对电子商务使用和应用知识能力,多渠道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提升使用电子商务的技能技巧,促进网购网销规模的扩大和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完善物流和诚信体系建设
“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解决了农产品卖的问题,但实际上不仅仅是这些,只有解决寄和收,才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商进村。”安徽大学商学院电子商务系主任刘晓云认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物流服务体系。因此,方案提出,我省将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利用现有农村商品流通服务体系,发挥乡镇商贸中心、配送中心以及农村金融、邮政、电信、供销、家电维修等服务功能,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支撑服务体系。完善面向农村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在农村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省将鼓励骨干流通企业、商贸物流企业、供销社、邮政等各类企业,利用和提升现有网络设施,大力发展第三方配送和共同配送,主动服务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要,视其成效对完善面向农村的综合物流信息服务、物流配送体系新增设备等固定资产投资予以一定资金支持。
诚信是发展农村电商的重中之重。据了解,我省将积极探索并逐步建立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相一致的诚信体系。鼓励和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农产品源头监管,保障电子商务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需要的“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电子商务商品交易追溯体系;大力推广物品编码和企业代码应用,逐步构建以组织机构代码和全球统一标识的物品编码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