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家庭农场主年入300万,合肥一年注册“家庭农场”988家

发布于2024-12-22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家庭农场主年入300万,合肥一年注册“家庭农场”988家

摘草莓、摘葡萄、赏桃花、看樱花,这几年合肥周边多了许多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其中很多就是农户经营的家庭农场,他们一边经营农业生产,一边发展旅游观光,收入也成倍增加。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到“家庭农场”的概念,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整整一年后,合肥注册的家庭农场数就达到了988家。而迅速掀起的“家庭农场热”同时,用工难、融资难、租金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也困扰着一些“农场主。
 


合肥的家庭农场大都由原来的种植大户转变而来,其中大部分是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等粮油农场为主,还有苗木花卉、水产养殖、兼顾休闲观光的生态农业。但记者采访发现,作为规模大、投入多的粮油农场,其收入却远不及几百亩的“水果农场”。

真土豪

草莓农场主年入300万


5月,不断上升的气温,让娇嫩的草莓逐渐退出市场,但周末的一场雨,让蒋秀芝惊喜不已,这意味着她农场的草莓还可以再卖10天。在这之后,蒋秀芝的家庭农场将进入一年中相对清闲的时期。去年7月份,蒋秀芝在长丰流转的200多亩地,注册成立了草莓家庭农场,之后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年三四月份一下子来了好多摘草莓的,最多的一天,有三四百人下地采摘,所有人齐上阵都忙不过来。”

除了每天摘草莓的散客外,旅行社也主动和蒋秀芝联系,给她带来不少生意。“这真是没想到,草莓刚上市的时候,就有五六家旅行社打来电话说,希望能合作”,蒋秀芝最后得知,他们是看上了自己“家庭农场”的这块牌子。

在市场竞争中,信誉和品质是商家最好的品牌,蒋秀芝认为这是注册家庭农场后,给她带来的最大好处。一个多月的采摘期,蒋秀芝收入将近30万元,但这只是她草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

1994年,蒋秀芝开始尝试在自家田地种植草莓,十年之后种植规模达到30亩,随着“长丰草莓”市场品牌的打响,蒋秀芝不断扩大种植面积,直到去年注册家庭农场时的200亩。蒋秀芝的草莓主要销往北京、天津和陕西,年收入近300万元。

原来小规模的时候,都是自己寻找商家。现在注册农场实现规模化经营后,很多商家都主动将包装箱放到蒋秀芝家门口,“给装满了,他们就自己过来拉”。

收入高的同时,成本也大幅增加。蒋秀芝告诉记者,一个育苗大棚就要100多万,加上引种育苗,人员和租金成本等等,“一年成本差不多一两百万”。即使成本攀高,蒋秀芝依旧看好草莓市场未来的前景,“从明年开始准备再扩大规模”。

草莓下市之后,蒋秀芝不希望自己完全闲下来,她一边培育草莓苗售卖,一边还种了二三十亩地西瓜,“六七月份西瓜上市,一亩差不多也能挣一万块”。



“走钢丝”

粮油农场主小心经营


再过一二十天,就要忙着收麦子了,潘英友抓紧在这之前购来两台农用拖拉机,1000多亩麦子割完之后,剩下的桔杆就靠它进行机械“打捆”,然后送到发电厂。为了响应“桔杆禁烧”的规定,潘英友准备购买4台拖拉机,每台要花费12万元左右,“先买两台试用一下”。

2013年3月8日,庐江县同大镇种植大户潘英友,从工商部门领取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合肥首个家庭农场的“农场主”。

从2002年的45亩地发展到如今的1000多亩,规模化之后,潘英友的经营反而格外小心,“一斤水稻多赚1毛钱,总收入就多不少,如果马虎下,可能就损失很大”。

“将粮食烘干后,存放在仓库,错开粮食收购的高峰期,等人上门来要,就能卖上了好价钱。”潘英友的“错峰售粮”策略,使得其每亩粮食能多挣100多块钱。为此,潘英友不得不在去年,花50万元购买了一套粮食烘干设备,并新建了粮食仓库。

规模化之后意味着机械化,目前,潘英友的农场从平整土地、播种插秧到施肥洒药、收割烘干全部施行机械化操作,潘英友告诉记者,每亩地的成本在1500元左右,产值在2000元左右,“每亩赚500块钱,年收入大概50万左右,其中大部分都会用在农机的购制”。对于未来,潘英友希望维持现状,“1000多亩地对我来说已经是极限了。”

粮食作物为不比其它经济作物,其市场收购价格“相对稳定”,让“农场主”们不得不谨慎经营。 “粮食每年一斤就涨1毛钱,而租金、种子、化肥的成本都蹭蹭往上涨。”王守森在肥东经营着2200多亩的农场,在合肥市家庭农场中,规模是数一数二的。他告诉记者,前期已投入两三百万,一年纯收入60万左右,“但来年购种要10多万元,化肥花费20多万,日常的租金和维护都需要花钱。”

目前,为了对粮食种植进行“弥补”,王守森留出一部分地用作大棚蔬菜的种植,“这比粮食要挣钱”。

玩转型

种粮大户转身生态农业


缪武最近忙于四处学习生态农业发展经验,他计划在明后两年内,再承包五六百亩地,用于生态种植和养殖。这被缪武看作是未来转型的方向。

2010年,缪武陆续在巢湖承包了500亩地用于种植水稻和小麦,去年3月,他成为合肥最早一批注册成立家庭农场的种植大户。“单靠种植水稻和小麦已经没有太多获利空间。”缪武在前期的水利设施兴修上已投入两三百万,但从目前的回报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投入大、回报慢,手头的资金也不多。”缪武开始思考转型之路。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