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内江市东兴区太安乡万年村是当地有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菜农们引进的西红柿品种亩产量高达8000公斤。在这里,“西红柿大王”蒋银跃更是名人,24年来,他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刷新着当地种植西红柿亩均纯收益纪录,也成了当地菜农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
一本书带来一片丰收
1985年春季,17岁的蒋银跃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父亲划出两分地,让他试种。“1斤西红柿可换1斤大米。”村里人的一句“龙门阵”令蒋银跃跃跃欲试。当年,他试着种下了2分地的西红柿。
然而,由于对农技知识的缺乏,2分地仅收了100多公斤西红柿。
“书到用时方恨少!”蒋银跃明白了如果没有技术,就算种再值钱的东西也赚不到钱。此后,蒋银跃每次到城里都会转书店,而且每次都会买与西红柿种植技术有关的书籍。
蒋银跃将原来的2分地扩大到了半亩,因为采用覆膜技术,这一年,半亩地产量达到2000多公斤,收入1400元。
一个带头人带活一个产业
小获成功的蒋银跃不忘坚持学习。几年间,他先后订阅了《四川农村日报》、《中国蔬菜栽培学》、《病虫害防治》等十余种报刊杂志,不但学习掌握了多种种植技术,还能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动态。
1990年春季,蒋银跃再次扩大种植面积,尝试西红柿小拱棚栽培,7分地实现产值3000多元。
尽管新技术带来的丰收让蒋银跃尝到了甜头,但丘陵地区“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的干旱气候却始终是困扰当地种植业的一个难题。
“如何应对旱情,产量又不受影响?”善于学习的他又从书中找到了答案——一种叫做大棚水田栽培的技术能通过控制大棚温度控制植物生长,实现春提前,秋延后的效果,通过打“时间差”,每亩增收上千元;加之该技术为作物提供了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不但提高了作物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大大提高了病虫害防控的效果。
目前,蒋银跃种植的西红柿面积已扩大到1.8亩,仅西红柿一项年收入就能达到3万多元。在他的带动下,当地菜农接受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人越来越多,万年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西红柿种植专业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