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要闻

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农产品加工发展现状怎么样?农产品加工的前景

发布于2024-11-22 来源:农讯网: > 综合资讯 作者:
导读: 2019年是台湾版的“地方创生元年”,政府大战略很明确,目的是要重建乡村地区濒临崩溃的人口结构,避免地方社会的生活机能逐渐消退而沦为步履蹒跚的“失能者”。但对于

2019年是台湾版的“地方创生元年”,政府大战略很明确,目的是要重建乡村地区濒临崩溃的人口结构,避免地方社会的生活机能逐渐消退而沦为步履蹒跚的“失能者”。

但对于有心想跨出返乡第一步的人而言,光是能在乡村“安身立命”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是要种田,还是要找工作?如果要从农,农作卖得出去吗?现实的生活压力,随时都在打碎着人们对于乡村怀抱的憧憬。

不少地方创生的推动者就主张,农产加工是一个有助于提升农家生产的附加价值、振兴在地经济的方案,也符合农村的产业特性。但政策该如何做、做些什么,才能协助这些小型生产者呢?这一次,本文将从乡村新移民的经验出发来找寻答案。

移居者的全能改造王:Me枣居透过农产加工活化村落街区

谈到地方创生与农产品加工,就不能不提到“Me枣居自然农园”的主人陈淑慧。早在十年前,她就是从台北移居苗栗的乡村“新移民”。为了给爱犬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她选择在紧邻山峦、空气清新的苗栗公馆置产,同时买下房子旁的红枣园开启她的新人生。

六年前,她更盖起一间宛如文青咖啡厅般小巧精致的有机农产品加工室,利用自己农场所产出的作物来加工制造各类产品。在加工室里,整个场所的配置完全符合食安卫生标准,不仅规划正确的生产动线,也通过有机加工场所的认证。对此陈淑慧强调:“在加工室里,若有使用农场没有生产的食材,如腌渍或加工所需的糖,绝对会另外采购有机农产品。只要有取料,就会纪录日期、自主登记生产过程,让食品安全得以追踪检验。这对小型生产者来说,其实真的没有很困难。”

除此之外,陈淑慧更在农田附近有“穿龙圳”流过的村落街区,租下村落老屋、将其保存改造,开设“穿龙豆腐坊”,透过契作台湾豆,推广台湾本土黄豆复兴。同时,她也打造青农共耕田,培力更多人加入农作生产,并同时成立“猫里小学团”前往苗栗11所小学推展食农教育。去年起,她的“事业版图”又再扩大,她在穿龙豆腐坊的对面租下另一间老屋打造“94友善小铺”,串连苗栗友善耕作的青农、贩售裸装食材,为村落街区的复兴带来更多希望。

“这一、两年来,常常都有好多农友跑来说要参观我的加工室,就是想要看看能不能在他们自己的农田上也盖个这么一栋,自己来制作农产加工品。”陈淑慧娓娓道来这些丰富的经历,俨然是有意从事农产加工农友的典范,更是当地创生的关键角色。作为移居者的她透过街区老屋的再生改造、产业复兴以及建构苗栗青农社群,不断地开拓著这个地方的新生命。


穿梭在田野间的“Me枣居自然农园”主人陈淑慧。

新移民带路,让人们重返地方

陈淑慧之所以能在地方安身立命,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她善用社群连带来支撑起他们的产业。举例来说,陈淑慧所开设的“94友善小铺”,就是由不少苗栗各地的青农集结而成。这些青农不只是把货卖来小铺,更重要的是,陈淑慧也赋予参与小铺运作的青农一项“义务”,就是他们必须加入食农教育及青农培训的行列。这样的做法,间接促使整个青农社群产生连带,让零星的地方移居者/返乡者成为一个“共同体”。

农产加工也是另外一个例子。像是穿龙豆腐坊当然不可能由陈淑慧一人自行经营,她找来昔日台北友人陈又睿,领着她一起走进乡村、专职当豆腐坊店长、成立公司,透过“一人拉一人”的模式把原本在城市里的社群网络带往乡村里去。同时,豆腐坊聘雇在地青年为师傅,借此活络农村的就业机会,将原先可能离开乡村青年留了下来。

陈淑慧认为,真正能够活络乡村的不会只有农业生产,而是一系列伴随农业而来的支援性产业,她谈到:“在我的想像里,我就觉得每间街上闲置的老屋,都可以是一个契机。像是农村里可能需要植物医生,帮农民处理病虫害问题,他就可以进驻这里。而豆腐坊的资金,甚至也能投资这些人创业,让地方活络起来。”陈淑慧另指出已在乡村里的新移民可扮演引路者角色,从中提供资金或协助,强化社群间的连结和相互支持,而这些都是地方创生的可行方案。

●本文节录自《丰年杂志》,更多精彩内容请见2019年5月号

声明: 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如系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邮箱:mail@nongxun.com

为您推荐

今日要闻

园艺知识

种植技术

养殖技巧

化肥技术

农药施肥

花百科

兰花

瓜果种植

花木种植

粮油种植

食用菌栽培

蔬菜种植

药材种植

锦鲤

综合农讯